談判是一項溝通過程,期望從對方獲取我方想得到的東西。所以談判者事前要定出目標範圍,分別設定理想中、滿意和可接受的條件,而可接受的條件就是底線。」
不過,談判同時也是討論雙方共同點及分歧之處,所以磋商就是互相提出條件、互相摸底。如果是議價,雙方磋商目的就是要把議價空間收窄,直至找到雙方可接受的價格。
如果屬供應商一方,就不要隨便回應是否願意接受減價的幅度,因為買方提出折扣要求,並不代表一定要壓價,這可能是出於他的慣性討價心理,或需要向公司上層交代。
理解雙方的需要可令談判事半功倍。
表面上,談判涉及雙方利益,範圍包括貨價、數量、質量、付運方式、付款方式等項目,屬理性的討論和分析,並以利益為本。
不過,成功的談判是對人,以關係為本,所以談判者須尋找對方的隱藏需要,如尊重、關心、面子、信任、支持、認同、讚美等,純屬心理戰術...說服的最佳方法是引導和讓對方說服自己.
至於提問技巧,該問開放式問題,譬如「可打折多少?」不宜提出封閉式問題,如「可否打折?」此外,議價的學問是以數量為籌碼,所以該提出「買這個數量可便宜多少?」此外,回答對方的還價或要求時,不要一口拒絕或立刻答應,最好作出「進可攻、退可守」的回應。
其他提問的重要技巧則包括:(一)說話以簡短為主;(二)注意用字;(三)提問後閉嘴;(四)每次提出一個問題;(五)給對方思考時間;以及(六)留意對方的身體語言。
聆聽對方的需要也是談判的成功關鍵,「愛聽才會贏」,聆聽的技巧則包括:
- 別先入為主,預先作出判斷;
- 別打斷話柄、爭論或批評;
- 多作出提問,從而進一步理解對方;
- 多聽少講,並作出適當回應,但該避免說出「明白」或「對」的唱和式例牌回應;
- 澄清或總結對話來避免誤會;
- 站在對方角度來理解對方問題;
- 以身體語言向對方表示感興趣;
- 聆聽速度與對方說話速度配合。
談判也考驗談判者的心理質素。人在焦慮和害怕損失的情況下會作出讓步,而且人喜歡做選擇,抗拒被逼做決定。
此外,談判者要控制情緒,一旦激動起來,就別作即時回應,以免衝動誤事,並盡量放鬆自已,別被情緒主導。
談判者可深呼吸、喝點溫水、轉換坐姿、移動文件、想別的事情來改變情緒,然後盡量用心聆聽,不唱反調,待對方冷靜下來才發表己見,或邀請對方幫忙一同解決問題。
一旦談判出了問題,可作短暫休息,讓雙方冷靜,甚至考慮換人,最好換上一個有較大話事權的高級人員。
如果未知道市價,盡量先讓對方提出價格,一個經典的例子是比利時裔美國化學家Leo H.
Baekeland在1899年向柯達出售膠卷擁有權,他的意向價是25,000至50,000美元,但最終成交價是100萬美元,而Baekeland的策略是先讓柯達開價。
其他討價還價的技巧還包括:
- 開出合理的高低價;
- 讓步要先多後少;
- 採取適當拖延策略;
- 讓對手有贏的感覺。
隨意開價、大幅度減價,以及完全接受還價,都是忌諱事項。
如果使用電郵議價而對方未有回應,這可能是對方採用拖延策略,切勿心急再發電郵追問,讓對方有機會進一步壓價,反而可考慮打電話突擊跟進,在對方未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回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