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 " 分步练法 新增收功动作介绍
“大雁气功前、后六十四式”的分步练法,原动作结构不变,只新增 四个收功动作。另外,对只练“后六十四式”前十五节动作,也新增一节收气动作。
其动作姿势如下 :
( 一 ) " 前六十四式 "
1. 第一步功 :行功从“起式”到“右弹足”的“捞气”( 第一节 至第二十节 ),右手捞气后,左手再下行于有手下面捞气 , 两手掌心朝上捧气上行至下丹田 , 身形伸直 , 贯气片刻后 , 两手再捧气至中丹田 ( 膻中气穴 ) , 随即翻掌心朝下朝外并左右分展 , 双手在体侧外翻成阳掌上行到头 , 收天气片刻 , 双手随向头顶收拢 ,随翻成阴掌 ,向“三额一顶”贯气 ( 前顶、印堂、阳白等穴位 ) .之后沿胸前导引下行 , 收气于下丹田后 ,垂放于体侧。
2. (第二步) : 右手五指点“缺盆”穴 , 左手自然垂放于体左侧 , 作为“起式”。从“缠手”起行功到“归气”( 第二十一节至第 四十二节 ) ,双手弹腹后 ,双手同时移离小腹,翻阳掌掌指相对捧气到头 , 再翻阴掌: 从印堂沿胸前导引下行落于大腿 " 伏兔 " 穴前,身形稍前倾。然后 ,双手翻阳掌捧气先到下丹田 ,再上行 至中丹田 , 随即向体左右侧分展,翻阳掌捧气至 " 天突飞再虎再相对翻阴掌导引下行 , 收气于下丹田 , 双手垂放于体侧。
( 二 ) " 后六十四式 "
1. 第一步功 : 以“安睡”为起式,从“寻风”到“草上飘”后的“十字臂”、“下沉”(第一节至第二十七节 ) , 这时 ,身形面做完“下沉”动作 , 而后从左向右拜四方 ,左脚以跟为轴左转 , 右脚带上 , 同时双手以阴掌提在胸前 , 虎口相对距半尺,下扇动两次。同样动作在左、后、右、转正各方位各做一次 , 然后 , 双手做“十字臂”动作 , 捂按左右臂“肺门”处 , 随之双手向体左右两侧分展 , 再捧气到额前 , 翻阴掌沿胸前引导下行 , 收气于丹田,并垂放于体侧。
2. 第二步功 : 以“十字臂”“下沉”为起式 , 从“后拍腿”到“弹膀”( 第二十八节至第五十一节 ) , 做完“弹膀”动作后 , 身形起立左脚上前一步,左右手握成“梅花钻”手形( 五指端捏在一 起 , 拇指在中间 ) , 点体两边 ( 左手点右 , 右手点左 ) 腋窝侧中间之穴位 , 然后双手向体左右侧分展 , 随即捧气到额前 , 翻阴掌导引下行 , 收气于下丹田 , 下垂于体侧。
“前、后六十四式”第三步功的收功动作 , 仍维持原整套功最后之收功动作不变。
( 三 ) " 后六十四式 " 只练前十五节
“后六卡因式”只练前十五节 , 即可治病。这一步功法 , 从“安睡”起式练到“点穴”一节 ( 第十六节 ) , 起式不算 , 故称“前 十五节”, 即行收功。采用“上下双抱气收气”的收功方法。“点穴”最后点“脐中”,双手外弹 , 再内收“归气”, 手心捂在两“带脉”穴上 , 停留片刻。随后 , 进行收功 , 两手指端外弹 , 在小腹前翻成阳掌,“合谷”一侧稍用力外翻 , 双手接着左右拉开 , 变立掌向小腹前环抱 , 再回收捂在两带脉上向丹田收气。这样在下丹抱气收气两次。双手再从捂在两带脉处移开 , 原地翻成阳掌(“合谷 ”一侧外翻 , 如前述 ) , 从体两侧捧气到头 , 翻阴掌从头额导引下行 , 收气于下丹田 , 最后双手垂放于体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