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跪坐的内涵与养生(转载:自然道养生文化的博客)

标签:
健康 |
分类: 传统功法 |
传统跪坐的内涵与养生(上)
跪坐(正坐)是华夏古人的传统坐姿,正确的跪坐姿势优雅,体现出中华文明端庄和谦恭的仪态。这种“跪坐”,比日本人的跪坐更古老,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跪坐的。
古人跪坐图(图源网络)
历史上先秦汉唐的人们身穿宽大飘逸的服装跪坐于地,有一种大气的美韵。从“促膝谈心”和“举案齐眉”等成语,也可看出古人的文化。跪坐不仅体现出一种修养和风韵,从养生角度看,对人体健康也大有益处。
汉代坐俑(图源网络)
跪坐是一种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端庄大气,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
中国古代是礼仪之邦,“坐”也不能例外。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更深层体现。古人凡事讲“正”,讲中正之气。“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当人们端坐着,也是对自身内在礼仪的一种修养。
在古代,“君视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很讲究礼仪。当臣下礼拜君王的时候,君王严肃恭谨的正坐,是一种最恰当的表达,端庄严肃,表现中华古人处世严谨。若不跪坐,则是对大臣的不敬。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画的唐太宗接见西域使团的画中,也是如此。
唐代阎立本所绘《步辇图》中的唐太宗(图源网络)
跪坐讲究的是心性内涵,以及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提升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寻求的是一种内心与身体的协调统一,而正坐的文化内涵也体现出古人对待天地的态度。
在古代,最恭谨的“坐”就是跪,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上的坐姿,在物理上最省空间,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在形式上表示最高的敬意,(古人行礼即跪拜,现代宗教、嫁娶的叩跪之礼便是保留着个中的虔诚和庄严意义)。曰:“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说文解字注》)危危乎,毕恭毕敬的。
古时君子士大夫十分重视自身道德礼仪的修养,所以即使平时闲暇之余,也要做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东晋的陶侃便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
电影《孔子》剧照(图源网络)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丝不苟地,以这种刚直、恭敬、典雅的姿态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先秦人就是这样面对面跪坐着产生了丰富的哲学理论,汉唐人就是这样跪坐着傲视天下。
唐之后胡风盛行,才渐渐改为高坐(“胡坐”),就是垂足而坐。宋之后跪坐被逐渐取代,中国人一直到清朝还是有跪坐,这种坐姿并没有彻底消失。跪坐在古代被流传到日本,并被保留至今。
日本至今仍保留跪坐习惯(图源网络)
从“跪坐”到“椅坐”,“立体”起居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和精神气质。古人跪坐在席上,双膝相依四目相对,身体距离与心理距离都离得很近,很容易坦诚相待相互交心...... 两个人跪坐在席子上,对坐谈话,谈得兴起,不知不觉越来越近,膝盖都碰到了,就叫促膝谈心。有时席子比较大,可以坐几个人,而割席就是绝交的意思。
促膝谈心(图源网络)
现在两个人面对面坐在椅子上再“促膝”在一起,会觉得别扭,旁人看来也觉得不伦不类。人与人原来诚挚地正面相对,变成了坐在椅子上侧身相顾,或是隔着桌子拉开了距离,坦诚、信任的品格从此渐失。
后世国人不明白这种华夏原道精神的奥妙——当你跪坐于地的时候,你不是婢膝于他人脚下,恰当地说这是一种亲于地、仰乎于天的生活符号象征和精神体现,是自卑于天地。跪坐修养就是与天地合一的修炼,有利于心之纯正,人格之独傲。
电影《孔子》剧照(图源网络)
采取跪坐的姿势读书、听课、冥想,你可以感觉到身上仿佛在酝酿着一股刚毅正大之气。这种大气,与现代人这种大大咧咧、靠在椅子上翘着二郎腿、歪在沙发里的慵懒散漫之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随着跪坐礼仪的逐渐消失,曾经先秦的深邃、魏晋的灵睿、盛唐的雍容大气,汉唐民族的精、气、神也从此渐渐消失。
传统跪坐的内涵与养生(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