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嫂》:最后的晚餐,最初的纯真
(2010-09-19 02:48:33)
标签:
娱乐 |
最后的晚餐,最初的纯真
《阿嫂》
Mob Sister
导演:黄精甫
主演:刘心悠、林嘉欣、曾志伟、黄秋生、任达华、刘烨、方中信、元华
这是最后的晚餐,迟到了十八年,最终搭上了众多的性命,以及更多的汽车。导演很有创意地制作了海报,看那海报在慈悲大佛之下,各色人等就如同等耶稣宣判。
十八年前,为了从敌对帮派的阿嫂洛华(林嘉欣饰)手中救小女孩菲比(刘心悠饰)一命,龙头大哥百德(曾志伟饰)许下了诺言:将娶这小女为妻;十八年后,菲比出落的如花似玉,纯洁无暇,与百德情同父女。但是十八年的恩怨难了,在洛华的紧逼下,阿百德必须实现自己的诺言,否则女孩性命难保。在香港所有黑帮高层开会出大门之后,百德突然被杀。这位名份未定的十八岁的“大嫂”被推上头把交椅,所有人都卷进漩涡,最后菲比及众多大佬死于非命。
以上是本片的剧情简介,如果观众只看这内容提要,最正常的想象就是大开大合的通俗电影。根据我们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的欣赏惯性,这确实是正常的判断。然而,新人黄精甫的第三部长片依旧是剑走偏锋,和《福伯》、《江湖》一样,他继续贯彻风格化叙事,以点代面,用极度凌乱的剪辑、如油画般的画面、浩荡委婉的配乐,制造了一个新的江湖寓言。凌乱现在已经成为黄精甫的风格,对于他的尝试,电影投资人、传媒及影评人与观众这三方面,都有着极端的评价,基本上是五五开的赞成和反对,单从民情哗然来看,很有些徐克和王家卫出道之时的舆论环境,他们总是强烈的逆反固定的电影方式,在将角色人性化的同时形成新的符号。黄精甫同样喜欢利用不同颜色,黑、白、红、灰等经典颜色在与弱化的周边中,很突出地将人物心理外显。
在我采访方中信的时候,方说黄精甫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人,他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虽然在本片中,他让“好人”、“坏人”的幼稚性语言时常出现,伴随着MTV的镜头,导演的主观和他的客观开始搅乱在一起。与《江湖》一样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到导演本人都控制不住电影中角色的轨迹,每一个角色都各怀心事,他们会为过去承担责任,也就是特有的赎罪概念,在电影里面,元华扮演一个放下屠刀立地成僧的旁观者,他的当头棒喝也无法影响躁动不安的黑社会分子,因为他们有无数的过去恩怨、现实利益和未来地盘要处理/争夺/生存,每个人都在恐惧和怀疑中,生存绝对是第一位的。元华代表一种超然,但他一样会被其他人质疑,因为他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江湖内的地位、宗教的遁词本是不相协调的。
黄精甫在导演阐释中,他说江湖不过是人性舞台的展示,看似开阔的高台,却是比平头百姓更加的憋屈。喜欢打磨概念的黄精甫,本次以小白兔来形容菲比,在最初的构思中,她将改变江湖,但在最终创作过程中,发现一切问题都无从解决,终于菲比在十八岁到来之时,在希望与恐惧中离开这个世界,她始终没有能力来制约。女人进入“字头”(帮派)的最高领导层,或者变异为洛华,洛华是在十八岁时丈夫被杀后强势上位。导演用两个方向来对照江湖深浅,不过是想说一个隐喻,江湖是一个生物链,一旦失去平衡将一塌糊涂,庄严、肃穆、纯真都挽救不了重新洗牌,新秩序的确认必然需要流血。黄精甫对江湖看得太透彻,而对人性本善还有热忱的期盼,于是总不忍心将江湖中人戴上脸谱,即便是暗杀百德的主谋黄秋生的理由也是先发制人自保。而任达华则以占卜来占领自己的话语权高地,他经常以卦爻来做出神秘的指示,卦爻的指示和他假传的百德遗言,正和他优柔寡断的性格相反。这些叔叔们,对菲比而言,都似乎是好人,但因为有利益各自走各路。
不过黄精甫究竟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到目前为止,我必须指出,他最欠缺的便是宏伟叙事的能力,他已经证明了对于细节和运镜的仪式化的把握,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说语焉不详的故事交待、试验性的桥段过多、高潮的缺失。无论黄精甫有多少毛病,但是他的电影有一份高端的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