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总动员3》:以青春之名肆意成长
(2010-09-19 02:46:29)
标签:
娱乐 |
《玩具总动员3》:以青春之名肆意成长
文:杨戬
国人与西人的不同,从对待青春与成长的态度就完全可以看个清楚。国人,无论你是内地、港台,甚至是侨居海外,根深蒂固的孔孟之道教育你,成长必然就是一个放弃青春权力,从此无法再放任自由,必须在一夜之间,就四维八德,做个合格的成年人的转变。但是西人不一样,成长固然重要,但是保持着一颗永远青春的心态,再做着成年人的工作,这才是正经的生活态度。
皮克斯的电影都能创造出属于他们的新语境,从《玩具总动员》到《机器人总动员》都能成为当下时代的正典作品,伟大的公司和不朽的作品相互映照,对于观众而言,好看就是硬道理。每个民族、文化和类型电影都有她们的主旋律,皮克斯的道理就是一定以最流畅的画面、光影来讲故事,线条无比舒服、细节充分自然、绝对尊重观众的想象力,观众慢慢学会理解整体而不是局部,请注意是包括成人和儿童的所有观众,皮克斯给出的动画电影,并不让观众觉得这是为另外一部分人所拍摄,看动画就是看世界看人生而不仅仅是消遣,告别单纯的微笑,进入一种感同身受的境界,无论海底的小鱼、荒野上的汽车还是垃圾处理员,这些虚构出的动画形象,不需要拟人化的虚张声势就自洽的存在了,观众不必再去找寻相对应的人物性格原型,只有当观众沉浸在海洋、荒原和太空的世界里,把我们的背景去掉,才更能恰到好处的理解自然之道。皮克斯和他的创造者斯蒂夫·乔布斯,对世界有着更犀利或者说更童真更从容的看法,那些看法亮丽无比,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锐度。
看《玩具总动员3》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一到三,历经十年,皮克斯的元老们估计也早就渐生了华发,但是在内心之中,他们却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把一堆玩具的历险故事做到淋漓尽致,最终所要抒发的,却仍然只是同一个论调。与其说是将玩具人格化,倒不如说是把自己的青春作出最完美的注解。国人看《玩具总动员三》很难不被感动,究其原因,最多的其实在于缅怀自己已然逝去的青春岁月。尤其是那些十来年前,从第一部开始看起,还懵懵懂懂,到十几年后,已经被迫必须要走入社会,挥手作别自己的青春,面对四平八稳却了无生趣的成年生活。最多也就只能借着影片里,小主人与玩具们委婉告别的桥段,聊以慰藉一下自己失落的心情。又或者是,看着片中玩具们遭受种种逆境,甚至是生死绝境,却依然保持着平等、独立、自由得思考精神,相隔着唯一的掩护屏障--垃圾箱,却还不忘记开口探讨平等与自由的权力。看得这些已然被逼放弃青春权力,甚至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放弃这样那样权力的可怜虫们,心有戚戚焉。
当然,假如以上都不能满足你时,看到一众玩具们,面对着巨大熔炉,却依然手牵着手,俨然"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气概时,很难想象,有哪一位地球人不为此动容的。起码就观察,很多国人在看到此段时,越是铁铮铮的汉子,越容易惹得英雄泪湿襟衫。这当然与青春无关,确实成长之后,每个人都必须有的责任感。因此可见《玩具总动员》系列,尤其是第3集的厉害之处,所谓青春与成长,尽管对于中国人和外国人定义和范畴有所不同,但是在基本的表现形式上,在具体的感动点上,却基本相同,只要抓住了这些能广泛触动人心的闪光点,要想一部电影不让人感慨都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