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lark
clark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38,134
  • 关注人气:2,48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選讀(一)

(2013-10-17 06:22:57)
分类: 阅读欣赏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  

論語選讀

(一)

 

孔子與論語簡介

一、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魯國昌平鄉鄹(今山東省曲阜縣)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享壽七十三。

  孔子三歲喪父,十七歲喪母,命運多舛,故曾自謂:「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從小聰慧勤學,愛好禮儀。六歲即與群兒陳俎豆,玩祭祀。十五歲立志向學,十九歲娶宋女丌官氏,翌年生孔鯉。年二十曾為委吏,主管食廩出納。二十一任乘田,主管祭牲飼養。二十七歲時,郯子(郯國之君)來魯,孔子見而學古官名。其後適周,問禮於老子,訪樂於萇弘;也曾學琴於師襄。由於他好學不厭,誨人不倦,漸漸成為禮學權威

 

  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內爭,孔子往齊,與齊景公論政,景公悅而欲以為大夫,為晏嬰所阻,遂返魯。魯定公九年(孔子五十一歲),孔子為中都宰,一年而升司空,旋晉司寇。輔定公會齊於夾谷,孔子攝相事,以禮懾服齊景公與晏子,使齊歸還鄆讙、汶陽、龜陰之田。魯定公十二年,與聞國政,魯國大治。翌年,齊贈魯君以女樂,定公樂而惑之,不理政事,孔子見改革無望,遂去魯而周遊列國。歷經衛、宋、陳、蔡、葉,最後至楚。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年六十八歲。季康子以幣迎他返魯,結束十四年遊說生涯。返國後,哀公與季康子均從之問政,然終不能用他。孔子於是乃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成六經,備王道,並與弟子講學於洙、泗之間,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及門者三千,成名者七十有二,開啟我國平民教育之先河。又五年而逝世。國人尊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二、孔子之思想

  孔子乃繼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聖聖相傳之道統,益以發揚光大,建立了儒家的學術思想,成為我國學術文化之中心,使民族與文化綿延不墜。

  孔子的學說以「仁」為道德的中心,以「君子」為成德之標準。他示人以仁存心,以義為質,克己復禮,依禮行事。為人應由「己愛而愛人」,進而「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他以為「忠恕」乃行仁之方,「孝悌」為行仁之本,處世宜由盡己之心,進而推己及人。如此,社會自可親愛精誠,和睦相處,而達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境地。

  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張行仁政,施德治,以禮讓治國。他以為為政之要,首在正其身,為民表率。其次要導民以德,齊民以禮,使民有恥且正。再其次是要建立威信,使人民信任政府。進而庶民、富民而教民。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則大同境界可期也

  孔子終身「學不厭,教不倦」,他主張有教無類,術德兼修,但特別重視品德教養,所以強調身教重於言教。他倡啟發教學,因材施教,注重機會教育。這種教育理念,兩千年來歷久而彌新,與現代的教育思潮,頗多吻合。實在是萬世師表、至聖先師。

 

三、論語之現代意義與價值

  論語是一本語錄。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云:「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眾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可見「論」字含討論、編纂之意。「語」係指夫子與弟子或時人之言。這些語錄,可能在孔子生前,弟子各有所記,及孔子卒後,門人才一起討論、編纂。是以纂輯應是出於七十子、乃至再傳弟子之手。當時書名已定,只是後世或有簡稱「論」或「語」而已。

  論語為十三經之一,居四書之首。孔子的學說盡萃於此書。自漢武帝採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即成我國學術文化的中心。論語是儒家最精粹、最可靠的經典,兩千多年來,上從治國平天下,下至修身齊家,都是國人的生活經典與文化的原動力。是故,歷來備受聖君賢哲所重視,對歷代學術之影響既深且遠。宋儒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蓋非溢美。

  今日世衰道微,人心不古;舉世強凌弱,眾暴寡;經濟掛帥,黑白掛鉤;治道爭於上,治安亂於下;時代之價值觀完全失衡,年輕人徬徨歧途,進退失據。而論語正涵蓋了生活、處世、道德、教育、社會、政治等教化功能,舉譬引喻,釋理析義,足以明是非,別善惡,正是時代之砭針,青年的明燈,很值得教讀

論語章句講讀

一、孔子之為人

(一)

  葉公1問孔子於子路2,子路不對3。子曰:「女奚4不曰:『其為人也,發憤5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6!』」──述而.一八

注釋

1葉公 楚國葉縣尹,姓沈,名諸梁,字子高。葉,楚地,今南陽葉縣。

2子路 姓仲,名由,字季路,又字子路,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以政事知名。

3不對 此指不知如何回答。對,下輩對長上的回答。

4女奚 女,你,通「汝」。奚,何,即「為什麼」。

5發憤 自覺不滿足而奮力為之。憤,心求通而未得。

6云爾 這樣罷了。云,如此,代名詞。爾,而已,通「耳」,助詞。

語譯

  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怎樣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這個人,發憤讀書時便忘了吃飯;陶醉在學問裡,便忘了憂愁;甚至不知道衰老就要來到,這樣罷了!』」

旨趣

  孔子自述其讀書求道的樂趣。由「發憤忘食」二句可見他好學、勤學與樂學

之一斑。「不知老之將至」更言其樂學至渾然忘我的境界,表現了精進不已與「

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二)

  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而枕之2,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3。」──述而.一五

注釋

1飯疏食 飯,音ㄈㄢˇ,吃,動詞。疏食,粗劣的米飯。食,音ㄕˊ,米飯,名詞。

2曲肱而枕之 肱,手臂的第二節,自肘到腕的部分。枕,音ㄓㄣˋ,把頭靠在枕頭上,動詞。

3浮雲 此指任意飄浮,容易消失之物,以喻不在意。

語譯

  孔子說:「吃粗劣的米飯,喝白開水,彎著手臂當枕頭睡覺,樂趣也在裡頭了!不合乎道義所圖得的富有或顯貴,對我來說,就像飄浮天上的雲一般。」

旨趣

  孔子自述其安貧樂道之精神。「飯疏食」三句言於困苦生活中,仍能讀書學道而不改其樂。末兩句表達了他重視道義而輕視名利的淡泊胸襟;並暗示「君子愛財,取之以道」的修為。

 

(三)

  顏淵1、季路侍。子曰:「盍2各言爾3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4,與朋友共,敝5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6,無施勞7。」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8,朋友信之,少者懷9之。」── 公冶長.二五

注釋

1顏淵 即顏回,字子淵,魯人,孔子的學生。敏而好學,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安貧樂道,以德行知名。

2盍 音ㄏㄜˊ,何不。

3爾 汝也,此處指「你們」。

4輕裘 輕暖的皮衣。裘,皮衣。

5敝 損壞、損毀。

6伐善 誇耀自己的才能。伐,誇耀。善,優點,引申指才能。

7施勞 張揚自己的功勞。施,張揚。勞,功勞。

8老者安之 使老年人得到安適的奉養。安,使人感到平靜舒適,動詞。之,稱代老者。以下兩句用法同。

9懷 關心愛護。

語譯

  顏回、子路在孔子座旁伺候。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你們的志願?」子路說:「我希望把自己的車、馬、衣服、輕暖的皮衣等,和朋友共用,用壞了也不埋怨。」顏回說:「我希望不誇耀自己的才能,不張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也聽聽老師的志願!」孔子說:「希望天下的老年人都得到安適的奉養,朋友們都能以誠信相來往,少年人都得到關心愛護。」

 

旨趣

  記述孔子師生和樂相處,各言其志相知相得的樂趣。由言談中可見他們的胸襟抱負:子路熱情豪爽,重義輕財,可與朋友同甘共苦,故不吝所私,寬以待人,志在求仁。顏淵謙沖自牧,功成不居,故不矜不誇,善可共享,志在不違仁。孔子期能人人各得其所,各遂其生,達成安和樂利之「大同社會」,志在行仁。

 

(四)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1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2,毋吾以3也!居4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5哉?」

  子路率爾6而對曰:「千乘之國7,攝8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9,由也為之,比及10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1也。」夫子哂12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13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14,如會同15,端章甫16,願為小相17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18,鏗爾19,舍瑟而作20。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1!」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22者,春服23既成;冠者24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25,風乎舞雩26,詠而歸。」夫子喟然27歎曰:「吾與28點也。」── 先進.二五

注釋

1曾皙冉有公西華 曾皙,即曾點,字晳,魯國人,曾參之父。冉有,即冉求,字子有,魯國人。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魯國人。三人皆為孔子的學生。

2以吾一日長乎爾 是「以吾長乎爾一日」的倒裝句。以,因。長,年長。乎,比,猶「於」,介詞。爾,你或你們。

3吾以 因我。是「以吾」的倒裝。

4居 平居、平日。

5何以 用什麼,是「以何」的倒裝。以,用,動詞。

6率爾 輕率莽撞,不加思索的樣子。

7千乘之國 指擁有千輛兵車的諸侯,指諸侯大國。乘,音ㄕㄥˋ,計算兵車的單位。

8攝 迫也,有夾處、迫近的意思。

9因之以饑饉 因,仍也,接連之意。饑饉,指荒年。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10比及 將近、等到,同義複詞。比,音ㄅㄧˋ,將近。

11知方 知道向義。方,道義。

12哂 音ㄕㄣˇ,微笑。

13如 或也,未定之辭。

14宗廟之事 祭祀之事。宗廟,諸侯祭祀祖宗的地方。

15會同 諸侯相會見。

16端章甫 端,玄端,指禮服。章甫,玄冠,指禮冠。

17小相 相,贊禮之人,是古代典禮中輔導行禮之人。小,謙辭。

18鼓瑟希 鼓,彈奏,動詞。瑟,古樂器名稱,跟琴類似。希,少,通「稀」,指彈得慢。

19鏗爾 投瑟或彈瑟之聲,其聲如金石之鏗鏘。鏗,金石之聲。爾,助詞,用法同「然」。

20舍瑟而作 舍,音捨,放下,通「捨」。作,起身而立。

21撰 具也,指所具之志。

22莫春 即暮春,或稱季春、末春,約農曆三月。莫,古「暮」字。

23春服 適合春天穿的衣服。

24冠者 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而行加冠禮。冠,音ㄍㄨㄢˋ。加冠,把帽子戴在頭上。

25沂 水名,在山東鄒縣西北。

26風乎舞雩 在舞雩乘涼。風,引申為乘涼。舞雩,祭天禱雨之處。雩,音ㄩˊ,祭天禱雨的祭典。

27喟然 長聲歎息的樣子。

28與 贊許、贊同。

語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侍著孔子閒坐。孔子說:「你們因為我的年紀比你們稍長一些,就有些拘束,不要因為我吧!平時你們就說:『沒人知道我的才學啊!』如果有人知道你們,那麼將用什麼來表現呢?」

  子路輕率地答道:「設若擁有千輛兵車的大諸侯,夾處在大國的中間,國外有敵國的軍事侵陵,國內又接連有饑荒。讓我來治理,只要將近三年,就可以使百姓有勇氣,並且知道向義。」孔子微微地向他一笑。

  「求,你怎樣呢?」冉有答道:「設若有面積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的小諸侯,讓我來治理,只要將近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於那禮樂教化,只好等待君子了。」

  「赤,你怎樣呢?」公西華答道:「我不是說有能力做好,只是希望去學學。像宗廟裡的祭祀,或者諸侯的會盟,我希望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個司禮的小相。」

  「點,你怎樣呢?」這時他彈瑟漸緩,鏗然一聲,把瑟放下,站立起來,答道:「我和他們三位的志向不同。」孔子說:「那有什麼關係呢?只是各人說說自己的志願吧!」曾皙說:「當暮春時候,春衣已經做好,邀約五、六個青年,六、七個孩子,到沂水洗洗澡,再到舞雩乘乘涼,然後唱著歌回來。」孔子長聲歎道:「我贊同曾點的觀點啊!」

旨趣

  記述孔子誘導弟子言志,並抒發自己的看法。從對話中可知:子路坦率好強而擅長於政治、軍事;冉求長於政治與財經,對禮樂教化則謙退不敢自居;公西華長於辭令與外交,言來也謙遜有節;曾點則胸次悠然,灑脫自在,樂在優游於純真自然之中;對於作官則因任自然,不加強求。而孔子贊同曾點的看法,可見他也喜愛這種灑脫自在、純美真樂的人生境界。

 

二、論學

(一)

  子曰:「吾十有五1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3;六十而耳順4;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5。」──為政.四

注釋

1十有五 指十五歲。有,音ㄧㄡˋ,通「又」。

2立 學至明道依禮,能堅定自立。

3知天命 指能窮理盡性,了解天所賦予人生的道義使命。

4耳順 耳聞人言,皆能順釋通曉,無所違逆。

5從心所欲不踰矩 言隨順心意行事,皆合於法度。踰,超越。矩,規矩、法度。

語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志發憤向學;到三十歲時,便能明道依禮,堅定自立;到四十歲時,所學便能通達事理,毫無疑惑;到五十歲時,便能窮理盡性,懂得上天賦與我應盡的道義使命;到六十歲時,耳聞人言,皆能順釋通曉,無所違逆;到七十歲時,便能隨順心意行事,皆能合於正道,不會超越法度。」

旨趣

  孔子自述一生為學之歷程與進境,以見聖人成德立身,循序漸進之功,以及終身好學之精神。故後世以「而立之年」代稱三十歲,「不惑之年」代稱四十歲。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代表從容中道、不勉而中、安而行之的境界。

 

(二)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12乎?有朋3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4,不亦君子5乎?」──學而.一

注釋

1亦 助詞,無義,表順適語氣。

2說 欣喜、高興,通「悅」。

3朋 這裡指前來問學的朋友。

4慍 怨怒、生氣。

5君子 才學、道德出眾的人。

語譯

  孔子說:「學了新知識,又能時常溫習,學有所得,不是令人欣喜嗎?有從遠地前來問學的朋友,不是令人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卻不生氣,不是一位成德的君子嗎?」

旨趣

  孔子說明為學有三種悅樂:「學而時習之」是學而不厭的精神,因溫故而知新,學習得法,必有心得,故高興。「有朋自遠方來」是誨人不倦的精神,因學道有成,「近者悅,遠者來」,一起相與問學,故快樂。「人不知而不慍」是讀書人的修為。因學道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怒之有!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篇)意同。

(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1;思而不學則殆2。」──為政.一五

注釋

1罔 迷惘、困惑;即迷惑而無所得。通「惘」。

2殆 危疑不定。

語譯

  孔子說:「只是讀書,卻不去思考,心中便會迷惘、困惑;只是憑空思考,卻不去學習,心中便會危疑不定。」

旨趣

  孔子說明學、思是相輔相成,讀書必須學思並重,不可偏廢。如死記死背、囫圇吞棗、道聽塗說,而「入乎耳,出乎口」都是學而不思;如憑空臆測,閉門造車,就是思而不學。故孔子又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篇)

 

(四)

  子曰:「譬如為山1未成一簣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一八

注釋

1為山 積土成山。

2未成一簣 因缺少一籠土,以致未能堆成一座山。簣,竹編的盛土器具,如今日的竹筐或竹籠。

3吾止也 是我自己停下來的。

4平地 填平窪地。平,填平,動詞。

語譯

  孔子說:「為學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籠土而未完成;這時停下來,便前功盡棄,這是我自己停下來的;為學也好比填平窪地,雖然只倒下一籠土;但繼續往下倒,終究可以把窪地填平,這是我自己往前不懈的。」

旨趣

  前段孔子示人為學不可中途而廢,否則功虧一簣;後段示人為學成敗操之在己,勉人精進不已。全章示人為學貴在持之有恆。

 

三、論教育

(一)

  子曰:「不憤不啟1;不悱不發2;舉一隅3,不以三隅反4;則不復5也。」──述而.八

注釋

1不憤不啟 憤,發憤;即心求通而未得的樣子。啟,開導以發其意。

2不悱不發 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樣子。發,啟發以達其辭。

3隅 方角。方物有四角,曰「四隅」。

4反 還以相證,有類推之意。

5復 又告、再告的意思。

語譯

  孔子說:「教導學生,若不是學生到了心想求通而未得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的;不是學生到了心想說出而不能表達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的;譬如有個四方形的東西,我已經提示了一個角,他不能類推出其餘的三個角來,就不再告訴他了。」

旨趣

  孔子自述他注重兩種教育方法:「不憤不啟」是注重啟發教學。「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是注重培養聯想類推能力。易言之,是勉人主動求進,觸類旁通,以求豁然自得。

 

(二)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1曰:「子如不言,則小子2何述3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4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一九

注釋

1子貢 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的學生,以言語知名。

2小子 指弟子、學生。

3述 遵循,即遵循他人的學說。

4四時 指春、夏、秋、冬等四季。

語譯

  孔子說:「我不想再說什麼了。」子貢說:「老師您如果不再開口指導,那麼叫學生們怎麼遵循呢?」孔子說:「上天說過什麼話呢!可是四季運行著,萬物生長著,上天說過什麼呢?」

旨趣

  孔子所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是說天理自然運行,不言而萬物滋生;以示弟子也應注意聖人的身教,從他的躬行處去體認而自強不息;不可徒然於言語中尋求。

 

(三)

  陳亢1問於伯魚2曰:「子亦有異聞3乎?」對曰:「未也。嘗獨立4,鯉趨而過庭5。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6也。」──季氏.一三

注釋

1陳亢 字子禽,齊人,孔子的學生。

2伯魚 姓孔,名鯉,字伯魚,孔子之子。

3異聞 異於他人之所聞者。此指陳亢懷疑伯魚獲得孔子特別的教導。

4嘗獨立 嘗,曾經。獨立,此指獨自站立於堂上。

5趨而過庭 趨,疾走;古代禮節,幼者過長者之前,當趨以示敬。庭,庭院。

6遠其子 指不偏私厚愛自己的兒子。遠,音ㄩㄢˋ,疏遠;引申無私厚之意。

語譯

  陳亢問伯魚說:「你曾聽過特別的教言吧?」伯魚回答說:「沒有。有一天,我父親曾經獨自站在堂上,我很快地走過庭院。我父親說:『你學過詩嗎?』我回答說:『沒有。』我父親說:『不學詩,不懂得怎樣講話!』我退下便去學詩。又有一天,我父親又獨自站在堂上,我很快地走過庭院。我父親說:『你學過禮嗎?』我回答說:『沒有。』我父親說:『不學禮,不懂得怎樣立身!』我退下便去學禮。我只聽到這兩項教言。」陳亢退下便高興地說道:「我問一件事,獲知三件事:聽到學詩的道理,聽到學禮的道理,還聽到君子對自己的孩子是沒有偏私厚待的。」

旨趣

  記述孔子只庭訓其子「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勉其學詩學禮,以廣識立身;由此也窺見聖人施教之大公。

 

(四)

  子曰:「小子!何莫1學夫詩?詩可以興2,可以觀3,可以群4,可以怨5;邇之事父6,遠之事君;多識7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九

注釋

1何莫 猶言「何不」。

2興 奮起、鼓舞,指激發意志,鼓起善心。

3觀 觀察,指考見得失。

4群 與大眾相處,指和睦樂群。

5怨 責怪,指抒發哀怨。

6邇之事父 邇,近也,指就近處說。事,侍奉。

7識 音ㄓˋ,記也,通「誌」。一說,音ㄕˋ,當「認識」講。

語譯

  孔子說:「弟子們!為什麼不學詩呢?詩可以激發人的志氣,鼓起人的善心;可以觀察考見政治的得失;可以使人和睦樂群;可以抒發個人的哀怨。就近處說,可以用來侍奉父母;就遠處說,可以用來侍奉君上;而且還能多記一些鳥禽、野獸、花草、樹木的名稱。」

旨趣

  孔子說明學詩的好處:詩多抒懷之歌謠,故可以興;詩多美刺政治、人物之得失,故可以觀;詩富溫柔敦厚之教,足以陶情冶性,故可以群;詩抒發情思,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故可以怨;詩小之寫家庭倫理之愛,大之論忠君愛國之誠,故可事父事君;詩多託物比興,以萬物為喻,故可廣識。

 

四、論孝

(一)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2,至於犬馬,皆能有養3;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七

注釋

1子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孔子的學生,以文學知名。

2是謂能養 是,只,副詞。養,音ㄧㄤˋ,奉養,指晚輩奉養長輩。

3皆能有養 言人對於犬馬,都能供給食物以畜養之。養,音ㄧㄤˇ,撫育、供給食物。

語譯

  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代一般人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以飲食奉養父母,談到人對於狗馬,也都能供給牠們食物;做子女的如果不能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那和養狗養馬有什麼分別呢?」

旨趣

  孔子說明孝親除能養外,尤須誠敬。示人口體之養,不足以為孝;孝行與孝心合一,才是真孝。

 

(二)

  子夏1問孝。子曰:「色難2!有事,弟子3服其勞4;有酒食5,先生67。曾是8以為孝乎?」──為政.八

注釋

1子夏 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孔子的學生,以文學知名。

2色難 謂侍奉父母,以能和顏悅色為最難得。色,指臉色。

3弟子 此處指子弟,即後生晚輩,對父兄而言。

4服其勞 代他(指父兄)來操勞、服務。服,做、從事。

5食 音ㄕˊ,米飯,名詞。

6先生 此處指父兄、長輩。

7饌 吃喝、食用。

8曾是 竟然這樣。曾,音ㄗㄥ,竟然、居然,猶「乃」。是,如此、這樣,猶「此」。

語譯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孝順父母,最難得的是臉色和悅!如果只在父兄有事情時,由子弟代他來操勞、服務;有酒肉飯菜,先請父兄享用。竟然認為這樣就是盡孝道了嗎?」

旨趣

  孔子說明孝親須和顏悅色,以樂親心,才是真孝。服勞與供酒食只是「能養」而已。

 

(三)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6;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五

注釋

1孟懿子 原姓仲孫(後世改仲為孟),名何忌,魯大夫,諡號懿。其父孟釐子將死,遺命何忌向孔子學禮,孔子稱其為君子。

2無違 指不要違背侍奉父母的禮制。

3樊遲 姓樊,名須,字子遲,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4御 駕車;指為孔子駕車。

5孟孫 是對孟懿子之稱謂。

6事之以禮 即「以禮事之」的倒裝,是說:父母在世時,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禮制。以,依也。(以下兩句同)

語譯

  孟懿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侍奉父母的禮制。」樊遲前來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回答說:『不要違背侍奉父母的禮制。』」樊遲問說:「這該怎麼解說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侍奉生活起居,要依照禮制;父母去世後,從殯殮到埋葬,也要依照禮制;每逢祭祀父母時,都要依照禮制。」

旨趣

  孔子說明孝親從養生至送死、祭祀,不可違背禮制。「葬之以禮」是能慎終,「祭之以禮」是能追遠。「慎終追遠」是孝之極致。

 

五、論仁

(一)

  子曰:「剛、毅1、木、訥2,近仁。」──子路.二七

注釋

1剛毅 剛,剛健正直,含公正無私欲之意。毅,果敢堅忍,含見義勇為之意。

2木訥 木,性情質樸,含樸實少文飾之意。訥,口才遲鈍,含言語謹慎之意。

語譯

  孔子說:「個性剛直無私,果敢堅忍,性情質樸,言語遲鈍,具有這四種品格就很接近仁德了。」

旨趣

  孔子說明仁者的氣象;因剛則無欲,毅則果敢;無欲而果敢,則近高明而勇於力行。中庸曰:「力行近乎仁。」木則質樸,訥則不妄言;質樸而不妄言,則能沉潛而不外馳。故子曰:「仁者,其言也訒。」(顏淵篇)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篇)

 

(二)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3者,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5者,未之有6也。君子務本7,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8為仁9之本與10!」──學而.二

注釋

1有子 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孔子的學生。

2孝弟 孝,善事父母,即孝順父母。弟,善事兄長,即恭順兄長,通「悌」。

3好犯上 好,喜好。犯,冒犯、干犯。上,指年長、長輩之人。

4鮮 稀少。

5作亂 指從事悖逆犯法的事。

6未之有 是「未有之」的倒裝。

7務本 務,專力。本,根本工夫,指「孝悌」。

8其 應該、大概,助詞,表推測的語氣。

9為仁 行仁。為,做、行,動詞。

10與 通「歟」,助詞,表感歎的語氣。

語譯

  有子說:「他這個人能夠孝順父母,恭順兄長,卻喜歡冒犯長上的,那是很少了!不喜好冒犯長上,卻喜歡犯法叛逆的,那是從來沒有的事。有才德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工夫,根本建立了,仁道就由此產生。孝悌應該是行仁的根本吧!」

旨趣

  有子說明孝悌是行仁之本。因能孝悌,性必和順,故能敬長;能敬長,必服從長上,故能盡己忠君。此章釋理層層遞進,勉人盡孝弟以行仁。

 

(三)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3,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4!夫仁者,己欲立5而立人,己欲達6而達人。能近取譬7,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二八

注釋

1博施 廣施恩德。博,廣泛。施,給予。

2濟眾 救助眾人。濟,救助。

3何事於仁 何止於仁。事,止也。

4其猶病諸 病,憾也、患也。諸,「之乎」的合音。

5立 立身處世或自我建樹。

6達 通達正道。

7能近取譬 能以自身做比喻,而推及他人;即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語譯

  子貢問:「如果有人廣施恩德給人民,又能夠救助大眾,這個人怎麼樣?可以說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那一定是聖人了!連堯、舜應當還為此感到遺憾呢!那仁人是自己想要立身建樹,也推而協助他人立身建樹;自己想要通達正道,也推而協助他人通達正道。能夠就近以自己做比方,為他人設想,可以說是求仁的方法了。」

旨趣

  孔子說明「博施濟眾」的境界很高,是仁聖的境界。而「立人達人」與「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其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忠恕」的胸懷。「能近取譬」亦即推己及人之意。

 

自我評量

(  )1. 下列各字的讀音,何者正確? (A)「飯」疏食:ㄈㄢˋ (B)不「悱」:ㄈㄟˇ (C)夫子「哂」之:ㄙㄚˇ (D)陳「亢」:ㄎㄤ。

(  )2. 下列哪個單字注釋正確? (A)「風」乎舞雩:乘涼 (B)端「章」甫:指禮帽 (C)木「訥」:性情質樸 (D)譬如「平」地:平坦。

(  )3. 下列哪個語詞注釋正確? (A)伐善:張揚自己的功勞 (B)舞雩:祭天禱雨的地方 (C)子曰「色難」:觀察父母的臉色是很困難的 (D)子曰「無違」:不違背父母的心意。

(  )4. 孔子自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此話最能看出聖人哪方面的特質? (A)好學不厭 (B)從容中道 (C)誨人不倦 (D)安貧樂道。

(  )5.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是何種修養境界? (A)發憤忘食 (B)仁者安仁 (C)智者利仁 (D)樂以忘憂。

(  )6.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可見顏淵具有何種修為? (A)謙沖自牧,功成不居 (B)謙退無爭,消極無為 (C)誇大逞能,自以為是 (D)任勞任怨,改過勸善。

(  )7.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並各抒己願。曾點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聽後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下列對孔子贊同曾晳的觀點的評述,何者不切當? (A)孔子喜歡純真灑脫的境界 (B)瀟灑悠遊於自然妙境,契合孔子懷才不遇的心境 (C)孔子以為眼前真樂在己而可憑,功名事業在人而難必 (D)孔子本性灑脫,一生無意仕進。

(  )8.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由這段自述可看出孔子的哪一項事實? (A)其少也賤,多能鄙事 (B)循序漸進,終身好學 (C)立志傳道,誨人不倦 (D)生而知之,安而行之。

(  )9.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其可悅是因: (A)學識廣博,人人欽仰 (B)讀書學道,人生至樂 (C)學有心得,進步不已 (D)溫故知新,可以為師。

(  )10.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A)學而不思則罔 (B)思而不學則殆 (C)思而後學 (D)思重於學。

(  )11.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這是說明為學必須確立什麼精神? (A)隨機應變 (B)博學多聞 (C)持之以恆(D)精益求精。

(  )12.子曰:「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可見行仁的要道在於: (A)推己及人 (B)近悅遠來 (C)孝親慈幼 (D)修身齊家。

(  )1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下列哪一句話可以作為註腳? (A)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B)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C)忠臣必出於孝悌之門 (D)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

(  )14.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見仁者之道,一言以蔽之曰: (A)博施而已 (B)濟眾而已 (C)勿施而已 (D)忠恕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