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制时代,皇权至上,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因而,皇帝这一“职位”觊觎者众。至于厨子这个职业,一般被人看作至轻至贱,即便是伺候帝后之御厨,也不过是奴才之中“略有体面”的奴才而已。也难怪,侍弄灶台锅勺之人,很难被人正眼瞧上一瞧。
可是,翻阅史籍却不能不信服一个“结论”--厨子得罪不得。如若不信,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源起于大兴安岭的鲜卑民族,倚仗铁骑强弓,开创出北魏一片江山。可惜,“六镇之乱”过后,曾经的辉煌随风而逝,权臣军棍轮番操弄,北方一统的版图撕裂为东魏与西魏。顶着皇帝名头的傀儡们成了强人高欢、宇文泰们粉饰太平的木偶。最终,高欢奠定了北齐开国的根基,宇文泰奠定了北周开国的根基。“高欢创齐”的一路冲杀中,其嫡长子高澄居功至伟。
高澄年少英迈,风度翩翩。被史家誉为“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兰陵王高长恭,即是高澄第四个儿子。由高长恭之“美姿容”,不难想象其父之丰姿。高澄具有与其年龄不甚相符的才能,十四五岁就担任京畿大都督,辅佐父亲南征北讨,在东魏朝廷呼风唤雨,时人称作“少年宰相”。高欢死后,他一跃代替父亲成为“摄政王”,文治不输其父,武功开疆拓土胜于其父。唐人魏徵评价高澄,言辞之间钦敬而又惋惜:“文襄(高澄被其弟北齐文宣帝高洋追封为文襄帝)以英明之略,伐叛柔远。河阴之役,摧宇文如反掌。涡阳之战,扫侯景如拉枯。故能气慑西邻,威加南服。王室是赖,东夏宅心。”俾睨天下,煌煌乎炫目--吊诡“之约”却如期而至:就在他紧张密谋“禅代”即将登上帝位成为北齐开国英主之际,却突如其来死在自己的厨子刀下!
弑杀高澄的厨子叫兰京。据说他是南梁将领兰钦的儿子,在东魏与南梁的征战中被俘,因为厨艺在身,被高澄留下做了“御厨”。身在北地思乡心切,兰京总是哀求主子放他南归,高澄不仅不允,而且一听则辄责骂,一来二去结下了梁子。终于,经过密谋,兰京利用高澄紧张商议“禅代”密会的机会,以“送食”为名,藏刀于盘底,斩杀高澄。史载,刺杀细节也颇为戏剧化--高澄与谋臣密议正酣,兰京未经准许进屋窥视。高澄一边呵斥一边喝令兰京出去。还未等兰京迈出屋门,高澄便大大咧咧地向谋臣吐槽:“昨夜梦见此奴用刀砍我,看来得处死这个家伙。”兰京一听,先下手为强,立即动手,遂第二次不请自来,端着食盘跨进屋子大开杀戒。年仅二十九岁的一代枭雄,殒命厨子之手,令撰史者无限叹惋--史家根据高澄为北齐建国所建立的功业分析,假如高澄不死于厨子,北齐恐怕不会亡于北周,而隋朝也不会轻易“禅代”北周那么顺利地建立--一个得罪了厨子的“准帝王”,失去了最后“登顶”的机会;而一个在正史中仅仅留下几行字的厨子,却硬生生地改变了历史。
对于高澄之死,研究的学者有人持阴谋论,认为做了北齐开国皇帝的高洋,为了大位而弟杀兄,是真正的主谋。也有人以为,兰京弑杀,纯粹是高澄视奴才如草芥,干掉一个厨子犹如捏死一只臭虫般的傲慢,逼迫兰京“激情犯案”。高澄死后,其母娄昭君痛心疾首说了一番话:“此儿聪明,晓事而不受训,宜其有祸。然年未三十,遽弃我而逝,目前事业更靠何人?” 知子莫如母,仔细玩味娄昭君的言语,阴谋论可以散矣。
得罪了厨子,高澄落了一个身首异处的结果。而厨子,更得时时提防着不能得罪了主子,否则,脑袋搬家则是分分秒秒的事情。
北魏立国之后,曾经设置了尝食(尝药)典御这个官职,专门负责帝后御膳的烹调、进奉,帝后进食前典御必须先行尝试。《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宰人(御厨也)昏而进粥,有蝘蜓(指壁虎)在焉,后(冯太后)举匕得之。高祖(孝文帝)侍侧,大怒,将加极罚。太后笑而释之。”极罚--命不保兮,幸而遇上冯太后彼时心情不错又大度,得罪了君王的厨子侥幸逃脱。
处身皇室宫廷,厨子除了兰京那般一怒冲天铤而走险者之外,绝大多数处于谨小慎微任人驱使的境地。北周开国以后,有一个叫李安的厨子,因为厨艺了得,得宠于权臣宇文护。宇文护弄死北周孝闵帝后,立宇文毓(北周明帝)为北周第二任皇帝。宇文毓是奠定北周立国基石宇文泰的庶长子,他外表文弱,却内有主见。《周书》讲他“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宇文护眼见周明帝越来越不能掌控,便下令李安投毒弑君。《周书》记载:“有李安者,本以鼎俎得宠于护,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至是,护乃密令安进食于帝,加以毒药。”年仅二十七岁的周明帝--又一个死于厨子之手的皇帝!直至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北周武帝)上位,主谋投毒的宇文护才被诛杀。至于厨子李安,不用说成了惨死于刀下的替死鬼。不得不做“杀手”的厨子,命运其实悲催无比。
相比于经常乱杀无辜的帝王,厨子在他们眼里,永远是微不足道的贱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永远也不会有厨子得罪不得这般理念--恰恰如此,才让怒发冲冠之兰京,有了“创造”历史的机会。
网络图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