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渔曾是盗银贼?

(2022-07-24 15:12:05)
标签:

文化随笔

     《清稗类钞》里有一则关于李渔的记载,读后极为惊骇---没错,简直令人惊诧莫名!著有《闲情偶寄》等名作的一代名家李渔,居然曾经是“夜盗官银”的大盗!
     在徐珂的笔下,“盗贼类”一节,赫然专列一条“李笠翁盗库金”,而且首尾衔接,故事完整。其云:李渔少时载酒大明湖,与一帮“裘马翩翩”的贵胄子弟竟日游。清初,官宦子弟皆习武,众人聚在一起,贵子弟强拉李渔“布库”(摔跤也),李像沙袋一样被“颠仆之”,然全无怒色,爬起来若无其事,或自嘲,或逗乐,故此一众玩伴儿都很喜欢他,“乐与游”。忽有一日,李渔对大家言,“历下(指山东济南)风土,诸公子当倦游览矣。广陵(指扬州)靡丽为三吴冠,可买舟作广陵游乎?”这帮子多金有闲的“浪人”,于是从李渔倡议,“载数画舫,联樯南下”。花天酒地盘桓弥月,李渔突然摆酒请大家。席间,李渔“遍拜诸人”,请求援手相助。众人笑言,所请何事。李渔开口即道,“吾需金数万,诸公子不能相假。吾知运司库金银无虑千万,(以)诸公子材武,盍助渔取之?”闻听此语,诸人相顾骇愕,不作一语。李渔怒,遂威胁,诸公子如不相帮,李渔自己可以自取,然定会“祸嫁诸公子”。眼见如此胁迫,“诸人不得已,应之。”遂随李渔夜行,只见李渔“巨跃如飞,先登岸”,又“疾趋,登运库屋,揭瓦斩梁,驱诸人探身下盗金。自操刀踞屋顶瞭望,备有变。诸人负金出,驱诸人先行而自殿后。”抵舟,心思缜密的李渔一边给诸人斟酒压惊,一边威胁,“诸公子身下盗库金,而渔居屋顶瞭,事发,不必首渔而从诸公子也,诸公子幸好自爱。”故事至此,诸公子归后,再不敢与李渔相处,也不敢声张此事,而李渔所盗库金,究竟不知作何等用途云云。
      所谓运司库,是指扬州的运司衙门,其全称为“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故址现在扬州市东圈门西入口附近。运司衙门负责大清食盐的运销、征课,隶属于户部,无疑是进出以千万计肥得流油的部门。李渔“夜盗运司库库银”,《清稗类钞》中的这则记载,令人莫辨真假---若云其假,徐珂何以不吝笔墨写入书册?若云其真,其他文史资料何以不载其事,而现代研究李渔的专家,也不辨其“冤”?
      李渔是中国文化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他是清初著名戏剧家、美学家、园林家,更是敢为天下先的出版家兼文化商人。然而,他的特立独行、我行我素,又被时人目为品格卑下的“怪物异人”。清顺治十八年进士董含,就曾毫不客气地指斥李渔:“性龌龊,善逢迎,遨游缙绅间。喜作词曲小说,备极淫亵。常挟小妓三四人,遇贵游子弟,便令隔帘度曲,或使之捧觞行酒,并纵谈房中术,诱赚重价。其行甚秽,真士林不齿者。”携带着芥子园调教出的昆曲家班女戏(即所有角色全部是女伶),频频奔走于权贵巨贾之门,一住数月,套用种种借口索取馈赠,不但重创了李渔的声誉,而且也被人把他当作了清初最著名的“秋风客”。清《永宪录》称这种“探望索取”,为“无厌之辈”。清代曾任苏州知府的胡可泉,在自己的衙署中贴了一幅对联:“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在胡知府的治下,打秋风者与诸匪类并列,可见秋风客如李渔者流,是多么的不受待见!
      作为芥子园和芥子园书铺的主人,李渔具有特别超前的经营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对于防不胜防的翻刻盗版,李渔毫不留情地予以追究到底:“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为了守住自己养家糊口的文化产业,李渔无疑得罪了许多坊间的书商,以及“吃文化饭”的掮客。这些人,借李渔自身的缺点乃至于污点,无端放大,以一作十。“秋风客”叠加“反盗版”,使得李渔的声誉,即便在他生前,也呈现出毁誉参半、尖锐对立的状态。
     综合考量李渔的个性及风评,《清稗类钞》中所载的“盗银案”就颇多可疑之处。其一,扬州运司库库银失盗,事涉清廷的重要财政收入,官府焉能悄无声息,不予追究?其二,如此重要的藏银重地,居然无有兵卒把守,任由李渔一众人等“揭瓦斩梁”,如入无人之境,由屋顶缒下而从容得手?其三、如此动静并不小的团伙作案,山东至扬州来去经月,几条船几多人尽知案情,难道几无一人自首邀功洗脱自身,岂非咄咄怪事?加之李渔“盗银”说,几乎只有《清稗类钞》言及,如此“孤证”,难免不让人猜测,厌于李渔“打秋风”者,恨于李渔“反盗版”者,共同“联手”通过这种口口相传民间故事的样式,来诋毁李渔,糟践李渔,所谓“三人成虎”者是也。唐兰先生在《古史辨》中言,“《史记》记事中十之二三不可尽信”---“无韵之离骚”尚且如此,何况一般之史料笔记呢。
      对于被别人诟病为“秋风客”,李渔自己也有悔过式的认知。晚年,他在《多丽.过子陵钓台》一词中写道:“仰高山,形容自愧;俯流水,面目堪憎。”然而,功过相衡,李渔无愧于伟大---读《笠翁十种曲》,读《十二楼》,读《闲情偶寄》,他之伟大在字里行间汩汩而出。
     “此身不作王摩诘,身后还须葬辋川”---由生到死,浪漫一生属李翁!
李渔曾是盗银贼?
李渔像(网络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