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笔记明事

(2022-05-21 15:22:02)
标签:

文化随笔

《菽园杂记》读后

      《菽园杂记》是陆容所著的史料笔记,明代朝野掌故多在其中。读之时而惊诧,时而震撼,时而又莞尔。陆容,字文量,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先后授南京主事,进兵部职方郎中。职方郎中分掌各司事务,兵部职方郎中则主要掌天下地图及镇戍堡寨烽候。如果拿现在公务员的级别来套,陆容大约相当于司局级“干部”。
      陆容平生喜欢藏书。祝枝山称他才高多识,钱谦益说他“好学,居官手不释卷,家藏数万卷”。大抵这也是江南士子的本色,据研究古代科考史的学者统计,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而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又以苏州府考中的进士为最。作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人(今属江苏),陆容爱书藏书,又以自己手中的一支笔,陆续记录下点滴明(朝)事,自在情理之中。
      记录明事,陆容堪称明快直接。书中卷九,“尝闻中官(指宦官)谈汉府事,因问汉庶人所终”章节,写得惊心动魄,毫无隐讳。汉庶人指朱高煦,他本是成祖朱棣次子,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却屡次拒不就藩。明宣宗继位后,汉王朱高煦想效法他老子那样起兵造反,结果在宣宗亲征后脆败,好好的“皇叔”被废为庶人,遭囚禁在“逍遥城”。忽一日,明宣宗朱瞻基心血来潮,要去看一看汉庶人。“及至,庶人出其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庶人突然使了一个绊子,将亲侄儿皇帝摔了一个嘴啃泥。伸足这一勾---活脱脱透视出了汉庶人的阴毒与不甘。摔懵了的宣宗大怒,爬起来以后,命人把三百斤的铜缸(此缸现在犹存故宫内)倒置,扣住汉庶人。又命人“积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时,火炽铜缸,庶人亦不知其处矣”---众目睽睽之下,朱高煦被烧了个精光。如此惨烈的场景,看得人目瞪口呆,而陆容写来却一派从容。
       汉庶人好在事涉反叛,写其结局“秉笔直书”似乎无所顾忌。但是,记录明太祖朱元璋画像一事,陆容可谓胆大,颇有一些些“捋虎须”的味道。书中第十四卷,“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请注意此处的“笔意逼真”几个字,画工笔意逼真,实际就是说画得和真人一模一样---如此这般,仍然不“称旨”,何故也?陆容故意不说原因,“留白”让读者去想、去猜。终于,有画工明白了过来,“一工探知(恐怕也是揣摩而已)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传命传数本以赐诸王。”估计任何人读到此处,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穆穆”,词书的解释是“仪容美好、威仪盛大”状。顺着这个词义反推下去,陆容的大胆之笔昭然若揭:先前的“笔意逼真”多不称旨,加了“穆穆”高皇“甚喜”,再忙忙地“传赐诸王”,岂不是绕着弯儿地揭了老朱的短---实打实画下来“御容”太丑,机灵画工加了想象后的“美颜”,才符合高皇“遮丑”的本意!陆容生于明英宗正统元年,此时距离明太祖时期不过百十来年,他以这样的“曲笔”来“编排”开国高皇,胆儿真正够肥!
      除了皇家故事,《菽园杂记》还涉及到许多名人事迹。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陆容在书里记录了他于“永乐七年”第三次下西洋的情景:统兵二万七千,宝船四十八艘,“是岁九月,由太仓刘家港开船出海”。叙述章节虽然不大,但是,时间地点人数皆详实有致,这是真正的“实录”的史笔。还有一件关于王冕的轶事,读来有趣。王冕是元末明初名士,浙江绍兴诸暨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儒林外史》首回便是他的故事---“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吴敬梓拿王冕“说事儿”,就是因其傲视权贵、清白自守,以王冕讥刺腐儒范进者之流。而陆容笔下的王冕,居然还有另类的“异端“:明初浙东一带”野祭杂神“之风很盛,王冕住宅旁就是一座神庙,他的邻居”事神惟谨“。王冕却大不以为然,每当家贫无柴之时,王冕”则斧神像爨(cuan)之“。邻居一见,”辄刻大补之(马上把烧掉的神像补刻好)“---你刻我烧,烧了再刻,王冕和邻居宛若接力赛一般地“较劲儿”。
      另一桩记录,是书中卷十一关于“梁山伯祝英台事迹”。梁祝故事是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关专家研究其最早源于汉代,至东晋时期开始流传。故事内容大同小异,可是,故事发生地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浙江宁波、上虞,江苏、河南、山东等地,都说梁祝是其家乡人,以至于直到如今,许多地方仍然还在“争夺”梁祝“籍贯”的“正宗版权”。而陆容记录的梁祝,源自明代的《宁波志》,他不惜笔墨,叙述了梁祝结缘、失婚、死葬、裂坟、合穴由生到死的完整过程,尤其特别点出,“吴中有花蝴蝶,妇孺以梁山伯祝英台呼之”---陆容的“宁波版”梁祝故事,以“化蝶”作结,其实只是复述了《宁波志》的一些记载。因为,梁祝化蝶之说,尤其是浙东版的“梁祝”化蝶,“原创”并不归他,而是属于南宋湖州知府薛季宣。薛季宣写过一首《游祝陵善权洞》,诗曰:“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魶戏澄湾。”诗后专门有注,“寺故祝英台宅”。可见,早在宋代,梁祝浪漫化蝶已经成为了固定的版本。
      对于陆容的这本《菽园杂记》,比他略晚一些曾任明武宗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王鏊,曾对其门人评论:“本朝记事之书,当以陆文量第一。”清朝初期著名历史学家谷应泰写作《明史纪事本末》,有关朱高煦之死的记载,几乎全部出自《菽园杂记》的记录。可见,当初陆容的一支笔,给予撰写明朝历史的后来者提供了多少便利。
      

一笔记明事
网络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粽裹天下
后一篇:老物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