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粽裹天下

(2022-05-14 15:08:15)
标签:

美食随笔

      吃一只粽子,慢慢打开粽叶,应该是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情。
     古人将粽子称作角黍。北方产黍,用黍米做成角状的粽子,线条劲拔。菰叶(茭白叶)一张一张叠摞,线条婉约。菰叶裹以黍米,遂成角黍,又有裹蒸、不落夹等异名。黍属于火谷,按五行学说,火属阳。菰为水生,水属阴。劲拔与婉约相接,“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像也”。浪漫一点儿的人们,倒是可以将一只只粽子,读如一幅幅小画---缓缓展开菰叶,宛如打开一幅幅画轴。小小的米粽,可以肖三山五岳,层叠点染,或皴或晕。舒展而来的粽叶,仿佛一弯水带,变化为餐盘间的江河湖泊。
       一粽而裹天下,居然可以绵延几千年的时光。
      就像少林分作南宗北宗,小小一只粽子,似乎理所当然地区分为南派北派。北方的粽子简约一些,黍米、糯米、小枣、红枣、蜜枣,“相裹”而煮之。南方的粽子,除了米以外,还有鲜肉、蛋黄、火腿、豆沙,荤素杂糅,兼收并蓄。就连粽叶,寻常也就地取材,自成一格。箬竹叶、毛笋壳、芭蕉叶,甚至莲叶,都可以“相裹未分散之时像”。比起菰叶粽和苇叶粽,莲叶粽我没有吃过。只是有时候瞎想,这样的粽子,尽可能地要包的大一些,里边塞满莲子、栗子、香枣。粽子里还可以包栗子?不必惊讶,早在宋代就已经这样了---《梦梁录》记录的临安夜市里,专门售卖一种“栗粽”。包一个莲叶大粽子端上来,大家围而食之,其乐融融。
      嘉兴的肉粽倒是曾经吃过,因为生米拌进了肥肉生抽老抽,故而,煮熟之后,粽子不像北方的小枣糯米粽那样腻白,肉粽颜色接近于枣红色。一口咬下去,糯而不腻,肥油早已经渗入到了糯米中,米香肉香交替着呼应。周作人先生在《再谈南北的点心》里写到:“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看来,宁波的猪油汤团,嘉兴的肥硕肉粽,曾经让总是居于北方的周作人先生念念不忘。
      糉,是粽的古字。《说文解字》解释为“芦叶裹米也”,最早出现于春秋之前,最初用作祭祖祭神。从这个时间节点上看,即便是三闾大夫屈原,恐怕也会吃过粽子。粽子成为专门祭奠屈大夫的“专供”,大约源起于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南朝梁吴均)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一样简单的小食,自此遂具有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一只只小小的米粽,遂负载了千百年不衰不朽的文化记忆。
      日本的文献中,明确地记载着“大唐粽子”。大唐粽子究竟什么样式?唐玄宗在《端午三殿宴群臣》一诗中“告诉”我们:“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只粽子连成了一串儿,像穿在钎子上的羊肉串儿,九子粽又叫做秤锤粽。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告诉”我们:“庚家粽子,白莹如玉。”这应该是大唐市面上的著名点心。唐代遗留下的“烧尾宴”食单“告诉”我们,“赐绯含香粽,蜜淋(浇以蜜)”---甜的发腻,唐人吃粽子的口味,似乎由饮食的层面传递了他们何以“以肥为美”的审美原因。
     美食家蔡澜先生推崇广东肉粽,说是粽里的肥肉浸过糖水,裹以糯米,吃起来又甜又咸。这样甜口的粽子,是不是有一点唐风遗韵?不过,广东确实有一种“双拼粽”,“黍米”的两头一头甜一头咸,有一点故意搞怪的味道。吃这种粽子,孰先孰后,恐怕费一点儿思量。更为奇特的是四川的辣粽,包粽子的时候,糯米里要加入辣椒粉花椒粉---一口下去,简直是粽叶里的麻婆豆腐!这样的粽子如果有人诘问,四川人则理直气壮的很,嘉兴有肥肉粽,北方有黍米大枣粽,四川怎么不能有麻辣粽!
       “粽”横四方,口味繁杂---大抵这是一粽裹天下的本色。要不要来比较一下,哪种粽子最好吃?怕是东西南北,各有各的说法。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食味上因为地域文化而形成的差异,岂是简单明了的是或非能够界定?即便单纯从吃的角度而言,天下“粽生”,任你身有“千口”,又焉能够吃得过来!蔡澜先生深谙此理,他幽默地写到:“来比较哪一种最好,得三世人吧?”---三世为人,这个“难度”大过登天。
       苏轼在《六幺令.天中节》里写到:“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一只粽子,由古而今,现在早已经从节日食品普及为寻常小食。尽管如此,每当打开角黍,人们都还在重温一粽裹天下的文化意蕴---
       由一只粽子想到重午,想到屈原,真是不错。

 

一粽裹天下
网络图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炕盘古今
后一篇:一笔记明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