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阶段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4-03-19 14:32:36)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科研

高中阶段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宋宏雄

摘要]

运用问卷调查、抽样访谈、个案研究、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高中阶段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总体上看,初高中两个学习阶段的过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社会和生活因素、学生的个性品质、学习习惯和方法等这五个方面的因素都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学生的个性品质、学习习惯和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激发内因为主,优化外因为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可以有效防止或减轻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关键词]  成绩分化;原因;对策

 

一、现象陈述

经过中考的严格筛选,每年都会有一批优秀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迈进重点高中的校门。这些统招生总成绩的分差一般保持在30分左右,他们在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是不大的。然而,经过三年高中阶段的学习,原本水平相当的同学,成绩的差距越拉越大。最后,有的升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学府,有的升入一般重点大学,有一小部分学生达到了本科二批的分数线,个别学生甚至只能考进本科三批院校,而这些考上本科三批的同学,三年以前的入学分数甚至是名列前茅的。

这种现象并非绝无仅有,而是一些重点中学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学生不满意、老师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

笔者对某重点中学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在05~09年五年的高考中,有55%的择校生考入了重点大学,与统招生中本科二批分数线以下的学生相比,择校生入学成绩普遍低于统招生(比统招生分数低20分以内),而高考成绩比这部分统招生要优秀得多。在同一所学校,从师资到管理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学生成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二、原因分析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将高三全体学生的高一入学成绩与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以下简称“二模”)成绩对照,以二模成绩减去入学成绩所得分数为依据降序排列,选出220名学生,其中成绩进步的前110名学生(文科生30名,理科生80名)为进步组,成绩退步的后110学生(文科生30名,理科生80名)为退步组。笔者以此为调查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并做数据分析。

第二阶段:选择文理科进步最大和退步最严重的学生各5名为样本,分别单独与之座谈交流,了解其具体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研究,找出共性特点,与问卷调查的数据结果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二)原因推测及实证

1.从初、高中两个阶段的衔接和过渡分析

从学生所学内容分析:①高一开设的课程是高中三年中科目最多的,与初三相比,科目骤然增多;②各学科难度较之于初中阶段,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容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所加大,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③初、高中两个阶段所学知识有的联系比较紧密,由于中考不考而造成师生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有些高中阶段要用到的知识,初中时并没有学扎实,知识衔接不上。

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看:①学生离开家庭寄宿于学校这个全新的环境,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不能专心学习,也有可能因为性格、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等原因,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心情苦恼、烦躁,不能专心学习。总之,对新的生活环境的适应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②学生刚刚经过紧张的中考,升入高中后有“放松一下”的心理。③学生在初中阶段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是老师们的“掌中宝”“心尖尖”,教师给予他们很高的关注;升入高中,群英荟萃,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再“名列前茅”,当“尖子生”的辉煌不再、自我预期与实际成绩产生差距时,如果不能及时调节自我的心理落差,就很可能会丧失信心,陷入盲目悲观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笔者就以上六方面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进行调查,统计出两组学生学习成绩受影响的比例,其结果如下:

(表一)  进步组与退步组初、高中过渡阶段各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学习内容的难度

学习内容的广度

学习内容的密切度

生活环境的影响度

心理落差影响度

学习心态放松度

进步组

受影响的

36.7%

22.2%

41.4%

6.6%

19.6%

13.9%

退步组

受影响的

82.9%

34.3%

49.5%

21.8%

85.3%

28.3%

 

从上表不难看出:①高中知识的难度、广度,初高中两阶段知识衔接的密切度,新的生活环境,心理落差、学习心态放松度对进步组和退步组的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对两组学生的影响差别大的,是高中知识的难度和学生自我的心理落差,其他几项的影响差别不大,可见知识的难度和心理落差是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

2.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分析

(表二)  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教师教学水平

教师管理水平

班级管理水平

进步组受影响的

22.9%

17.9%

20.3%

退步组受影响的

50.3%

22.9%

78.1%

 

结论:①进步组的学生受教师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影响都比较小。②退步组的学生受教师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的影响比较大,受教师管理水平的影响则不大。③任课教师的管理水平、管理的松紧度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并不大。

这组数据反映出来的问题很耐人寻味:两组学生中不乏同门,有的还在同一个班集体,为什么退步组的学生受教师教学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的影响会远远大于进步组呢?在与学生的座谈中笔者发现,退步组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因“师”而异,因“他”而异。喜欢某个老师,学这一学科就认真;老师讲课有趣就专心听讲;看到他人学习,自己也就加点劲儿,很容易受周围环境即我们常说的“班风”的影响。而进步组的学生则不然,他们更关注的是知识本身,不会因为老师上课不够幽默而走神,也不会因其他同学在玩耍而放松,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了成就感,学习自主性强。两相对比,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学生自身的个性品质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从社会和生活因素分析

高中生精力旺盛,勇于尝试且对社会、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纷繁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诸多因素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笔者就师生反映比较普遍的四个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表三)社会和生活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课外书籍

手机网络

文体爱好

青春萌动

四居其一

进步组受影响的

4.7%

6%

4.7%

2.5%

12.2%

退步组受影响的

52.2%

41.8%

20.1%

9.8%

66.7%

 

通过两组数据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来说,小说、杂志等课外书籍对学习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手机网络,通过手机上网、聊天、交友,在部分学生中已经成为时尚;再次是文体等方面的爱好,不能摆正业余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对学习成绩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青春的萌动对学生影响所占的比例较小,退步组也不足10%,然而,早恋一旦形成,对学生成绩的打击往往是毁灭性的。在所有被调查学生中,至少存在上述四种情况之一的,接近70%,这个比例不容小觑,难怪有人将“闲书、网络、篮球、早恋”称为高中阶段影响学生成绩的“四大杀手”,这些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元凶”。

4.从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好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对两组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进行综合调查,结果如下:

(表四)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是否良好

 

学习效率

学习过程

基础掌握

自主性条理性

思维、记忆习惯

进步组良好的

72.5%

36.8%

90%

50%

62.5%

退步组良好的

10%

2.5%

75%

15%

5%

 

 

 

 

调查数据显示:①进步组的学生学习效率、基础知识的掌握、思维习惯和记忆习惯普遍良好,半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条理性也是良好的。②退步组除基础知识的掌握良好外,其他四个方面都很差。③两组学生在学习效率、学习过程、学习的自主性和条理性、思维习惯和记忆习惯上差距明显,显然,它们也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因素。

座谈中笔者发现,退步组学生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抓不紧,学习松松垮垮;二是打疲劳战,高耗低效。其学习过程主要缺少预习环节和后续的复习环节,突出表现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错题,之后却束之高阁不闻不问,以至于徒劳无功。退步组学生学习条理性差,主要表现为学习缺少计划性,不会统筹安排,作业多了就手忙脚乱,哪个老师检查得紧就完成哪科的作业。思维习惯方面,退步组学生不善于思维迁移、举一反三,不善于分析归纳,难以触类旁通;理解识记、规律识记不能普遍应用,不注意遵循遗忘规律及时复习,记忆效果差。

5.从学生的个性品质分析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高效学习的内在因素,也是关键因素。笔者就学生个性品质的不同方面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展开调查,结果如下:

(表五)学生自身个性品质是否良好

 

动机兴趣

意志品质

勤奋程度

专注水平

自我认知

进步组良好的

93.6%

86.8%

93.6%

74.3%

85.5%

退步组良好的

72%

42.7%

47.5%

12.1%

10%

数据显示:①两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兴趣方面虽有差距,但并不悬殊。②两组学生差距最大的是学习的专注程度和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认知程度。③两组学生在意志品质和勤奋程度上差距也较大。

从调查问卷和座谈中,笔者了解到这样几点:①退步组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堪忧。一方面,其中约七成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中哪方面出了问题,找不到成绩差的原因,迷茫苦闷;另一方面,他们对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方面突出的表现是认为自己知识都学会了,但考试时却不会应用。②学生专注水平差,一方面表现在听课过程中,有七成学生上课时其注意力常常指向与课堂内容无关的对象,或无意识地想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另一方面表现在自习课不能情绪饱满、全神贯注。③学生意志品质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挫折承受力差,二是情绪调节能力差。进入独生子女时代,挫折承受力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退步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因素而消沉萎靡,遇到困难就设法逃避,叫苦连天,不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情绪方面,这部分学生理智自制情绪的能力也比较差,不能客观地看待成绩的变化,情绪会随成绩的起伏而动荡,且不能将恶劣情绪及时调整为健康情绪。

传统看法上,大家普遍认为智商差异和性别差异对学习有影响,此次调查中,无论是进步组学生还是退步组学生,认为这两个因素对自己学习成绩影响大的都不足5%,这一比例有力地证明了这并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

三、启示与对策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对学习衔接与过渡、教学与管理水平、社会和生活因素、学习习惯与方法、学生个性品质这五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分别计算五个方面中进步组与退步组各因素的差距平均值,得出结果如下:

(表六)进步组与退步组五方面差距分析

 

学习衔接与过渡

教学与管水平

社会和生活因素

学习习惯与方法

学生个性品质

各因素差距

平均值

26.95%

30.07%

32.70%

41.36%

49.90%

 

各因素差距平均值

学习衔接与过渡     15%

教学与管理水平     17%

社会和生活因素     18%

学习习惯与方法     23%

学生个性品质       27%

从图表可以看出,进步组与退步组学生在五个方面中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其中学生个性品质的差异最大,其次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由此可见,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学生个性品质的差异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差异。

以上研究分析,可以为减轻或消除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提供对策思路:从内因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关注外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兴趣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产生的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兴趣作先导,就会产生足够的主动性,并且积极投身其中。具体到学习方面,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心理条件。

兴趣往往体现于对特定事物的关注,其实,这只是兴趣的浅层特征,是由某种独特的心理体验(比如趣味感、好奇心等)引发的对客观对象的喜爱,其内核应是由喜爱引发的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观察和调查可知,兴趣不一定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人原有的兴趣可以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丧失,此时注意力的转移又可能会带来新的兴趣。比如,从小喜爱读书学习的人,也可能在求学过程中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养成一些不良的嗜好。在这个过程中,不可知因素的作用导致了兴趣的转移,兴趣的转移导致了目标的偏移,目标的偏移导致了恶果的出现。

在教学过程中,若想避免上述情况,则需反其道行之。第一,要明确目标,用目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坚定的学习意志。第二,教学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保证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和新鲜感,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第三,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这一点尤为关键。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在知识层面的收获,因为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充分的认识,才有了进一步学习的可能,才能保证兴趣的延续;其次,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性地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一点可通过将大目标切分成小目标并逐步完成的方式实现;另外,不能忽视情绪的强大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感染学生,也可以适当地用肯定性评价对学生加以鼓励。总之,兴趣的产生依赖于瞬间体验,而兴趣的保持则离不开情绪上的满足感。

(二)积极疏导,客观定位

 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历次考试之后出现的“心理落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干扰因素。落差一般指对比中的差距和差异,这些素质优秀的学生在初中所在学校都是佼佼者,而高中学校人才济济,竞争力明显增强,再加上其它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原本优势明显的学习成绩很可能转而处于劣势,由冠军到榜外的对比难免让他们感到失落和无奈。此时,如果教师还是采用单一的鼓励加期待的沟通模式,在短期内可能会起到慰藉作用,让学生重新振奋精神,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第一,这些重点中学的高材生原本自我期许很高,教师简单的鼓励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的自信,容易使其走入盲目自大的误区;第二,教师的鼓励往往只提到光明的一面,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提醒,也就不能给学生必要的经受磨砺的心理准备;第三,在某种程度上,鼓励是一种动力,但时间越长,鼓励越多,动力就会转化成压力,使学生愈发害怕面对失败。

综上,本着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现状,客观地给自己一个准确定位。应该明确地告诉学生,学习是一场持久战,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因此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甚至是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的;重要的不是跌倒的经历,而是跌倒后站起来的过程;至于怎样站起来,则要看自身的特点和学习上的优劣局势,找到自己的优势继续保持,发现自己的劣势再尽力弥补;学习的目的是自我完善和自然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无完人,但人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王者,但人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完善,从现在的位置走向更高的位置。

学生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客观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学习状况,他们也就能够更加积极而轻松地面对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培养意志,强化意识

美国堪萨斯州大学心理学家史耐德主持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心态是否乐观有决定性关系。要培养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其一,要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学习观。在遭受挫折、打击而失意时,“心有所恃,情有所依”,摆脱“自我中心”的小圈子,从纷扰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理性地适应环境。其二,要培养良好的学习意志。让学生拥有“何处跌跤何时起,起来重整跌时衣”的信念,让学习中的“苦”“辣”“酸”成为学习的动力,进而转化为“甜”。其三,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部分学生从小备受溺爱,缺乏独立性,遇事犹豫不决;有的家教严格,循规蹈矩,缺乏主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其摆脱依赖心理,提高学习中自我决策的能力,摆脱遇事遇难问别人的易受暗示的境况,不断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心与勇气,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其四,要培养足够的合作意识,教会学生怎样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怎样合作共赢,告诉学生无论对老师还是同学,都应多一些欣赏和接纳,少一些挑剔和指责,既要做到强强联手,又要学会优势互补。其五,要培养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就是要使学生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持性,具有学习时不需别人提醒督促的自觉性,具有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千方百计克服困难的顽强性,具有学习时善于冷静而理智地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自制力。

只有重过程轻结果,才能除焦虑生愉悦。

(四)遵循规律,建立体系

学习是一项规律性很强的活动,如果不尊重学习的客观规律,不管怎样努力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谈不上任何效率,更遑论成果。以初、高中的衔接为例,初中时,学生已经学到了比较丰富的知识,尽管与高中内容相比,这些知识难免粗疏和浅显,但它们却是高中学习的基础,与高中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中教师上课时往往强调高中课程的深奥广博,强调高中与初中的巨大不同,这样在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似乎高中与初中走的是两条路,进入了高中校门,就要忘记过去,重头再来。这样造成的后果只能是初高中学习内容的割裂和个人学习链条的脱节。

任何知识都有其相对完整的系统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其自身特点,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富有个人特色的学习体系。有了这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可以更加从容,不必一味跟着教师的思路跌跌撞撞地前进,也不需要在似懂非懂之时通过大量的习题夯实所谓的“基础”,他们只要在已有的知识中找到合适的支撑点,运用最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方式,由已知推导未知,就能逐步由旧的知识过渡到新的知识,通过个人的努力掌握新的知识,这样既有了实实在在的知识层面的收获,又培养了良好的探究能力。

遵循学习的客观规律,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成熟的学习模式,让学习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

(五)科学管理,放眼发展

科学管理是为学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保证,主要包括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三方面。学校管理,是从校规、校风等方面为学生创造一个适于学习的大氛围,班级管理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氛围,课堂管理则是由任课教师创造一个适于学习的情境,三者相辅相成。

莎士比亚说:“正像瘟疫一样,智慧的外表和愚鲁的神情都会互相传染的,所以人们必须留心他们的伙伴。”这句话强调了“伙伴”的重要性。正如表二的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成绩差的学生由于自制力差等原因,其学习状态更容易因“师”而异,因“他”而异,受老师和周围伙伴的影响比较大,所以良好的班风对差生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要科学而规范,从纪律、学习、舆论、人际关系等方面建立一个团结、奋进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

在这种三维立体的管理模式中,我们应多多加入和谐管理因素。教育不是强压,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是在和谐管理、和谐教育中求得发展的。这就要求教师多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多体谅家长的期待,多了解社会的期望,这不但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在管理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给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当成第一要务。要把关心学生自身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作教育的最高理想去努力实现。如此高难度的教学目的,要求老师与学生时时心灵沟通、真诚交流,处处共同体验、探讨领悟。

(六)注重衔接,提高能力

若使学生很好地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好,还应从教师的角度寻找解决对策。

1.注重知识的衔接。初中阶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要求,只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把握,对有些即将成为高中重点教授的内容,有的粗浅涉猎,有的根本不讲。这就要求高中教师调整心态,欣然挑起既教授新课又补充旧知的担子,放低起点、立足实际、弥补缺漏,为学生正式感受“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高中课程铺好路搭好桥。

2.注重能力的衔接。初中阶段教师侧重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为了传授得形象生动,初中教师将重点放在了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上。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少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问题只是:1+1=?;整个阶段的变量是教学的方法手段,不变量是知识。而高中阶段正相反,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挖掘课本,通过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他们的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观察、动脑、动手等具体行为获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最终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问题是1+?=?;整个阶段的不变量是培养学生形成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变量是活跃思维和深邃头脑主宰下卷起的知识风暴。基于此要想使学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大量高难知识的“侵袭”,老师必定要先牵引他们的思维往纵深广博上延伸,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注重习惯的衔接。高中阶段,教师应传承初中时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并把这些习惯发扬光大,而不能割断历史。如:自主学习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探究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做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书写规范工整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看似简单却不落俗,看似容易却难做到。只有不间断地培养,才能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把这些好习惯传承下来。

4.注重意识的转变。教师已经不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变老师教授为方便学生学习;变准确传递信息为关注学生高效获取信息。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的自信心。意识不转变就意味着落后,但自古思想意识的转变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老师坚定信心,甩掉包袱,毅然前行!

以上是就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的解决策略,具体操作时要因人而异,把握“对症下药”的原则。例如:同样是上课不注意听讲,有的可能是因为贪玩,有的可能是听不懂,有的可能是已经学会了。不同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只有找到“病因”,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参考文献:

[1]陈时见,《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第一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第一版

[3]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第一版

[4]王家奇,《教育学基础与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5,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