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无处避春愁.清明寄语


标签:
清明节春天春意春醉原创摄影亲人思念北京杂谈 |
分类: 梦之随笔 |
点亮希望,祭奠生命
清明已至
思念如风
扶摇直上
看到了我的亲人
看到了
天堂里也是红香绿茵......
此刻……风舔湿了眼睛
心中的祝福默默相送
告慰亲人
我们一定会快乐的努力..快乐的生活
因为心中知道
幸福着...是亲人的祝愿和期盼
杏花无处避春愁
青鸟如风任自由
霜叶颦眉惊晓梦
笙寒烛冷伴西楼
日月幽闲隐翠楼
杏花无处避春愁
珠帘慢卷随心走
远路思长任自由
常思梦里蓬莱客
寄与春风漫碧洲
两地暇情心意久
杏花无处避春愁
也是愿春天带来更多的温暖与快乐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