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北京人的“糊塌子”

标签:
北京人糊塌子美食文化杂谈 |
分类: 北京故事 |
“糊塌子”是老北京很传统的一道特色主食,是用西葫芦、鸡蛋和面粉做主料摊成的软饼,别看食材普通做法简单,味道却一丁点也不含糊。金黄软嫩的“糊塌子”蘸上开胃的蒜醋汁味道特别搭,那叫一个软嫩鲜香。不仅好吃,而且夏天常吃些蒜和醋还能解暑气、改善食欲,有效预防肠胃炎呢!
小的时候,姥姥常用西葫芦做“糊塌子”给我和妹妹改善生活。“糊塌子”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瓜棚下、饭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面食。

姥姥每次烙“糊塌子”,就会递给我一个小板凳,让我坐在一边看着。姥姥把新鲜的西葫芦,用擦子擦成细丝,加一点点面粉,两个蛋,一点点葱末,一点点盐,调成糊状。
然后看着姥姥将一勺面糊倒进锅里,熟练的推开成圆形,翻面儿,眼看着一面已经变成了诱人的金黄色……
“糊塌子”现烙现吃才最好吃,搁时间长了味道就变了。等到姥姥把饼盛出来放到案板上,我就跃跃欲试的准备着了,只等姥姥叫我:拿碗来!我就屁颠屁颠的捧着我和妹妹的小碗走过去,吃之前先帮妹妹吹吹,怕她烫着。我小时候吃糊塌子我最喜欢蘸着醋和酱油汁儿吃。
一边吃着“糊塌子”,一边四合就院没了。搬进了楼房,家里还时不时做糊塌子,不过做“糊塌子”的人换成了妈妈……
现在,“糊塌子”成为家里周末常吃的早点,媳妇儿的手艺和我妈不相上下。如今,儿子端着碗在锅边眼巴巴的等着,我在餐桌旁悠然自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