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探路国际化<摘自财经网>

(2011-04-17 17:29:19)
标签:

转载

分类: 偷文章不算偷
几个月前编者已经发现招行的“两地通”是块肥肉!
    适应国际化,迈出第一步,不仅仅是在境外设立一个机构,最重要的是管理,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管理国际化

  【《财经》记者 董欲晓】金融危机过后,怎样把握国内银行的国际化节奏?

  近日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财经》杂志专访时表示,“不能不考虑海外机构的布局”。他认为对于国外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正反两面看,国内银行国际化过程中,最应该学习的是“国际化管理”和“国际化观念”。

  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率先在国际化过程中迈出了脚步,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招商银行在伦敦、台湾设有办事处,在纽约设有分行,并于2009年1月完成对香港永隆银行的强制收购,其一直在国际化道路中表现积极。

  在马蔚华看来,到金融最发达地区设立的办事处更像是“培训中心”和“取经据点”,而永隆银行的收购不仅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且带来无形的价值,即完全市场化环境下的竞争经验以及混业经营的做法。

  招商银行2008年斥资193亿港元收购永隆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该高价位引起较大争议。加之当年永隆银行亏损8.16亿港元,引发了“物不所值”的评价。而收购费用对招商银行资本金以及流动性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两年过去了,如何看待永隆银行收购得失?马蔚华在专访时,谈到招行国际化布局以及永隆银行交易为招行带来的利弊。

  《财经》:金融危机后,怎样把握国际化的节奏?

  马蔚华:发展国际化是战略考虑,国际化不仅仅是在境外设几个网点,搞几笔业务。客户走出去了,银行服务也得跟着走出去。最近几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高速增长,很多客户到境外开展业务,希望我们给予支持,招行境外刷卡量目前将近200亿。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不得不考虑国际化,不得不考虑机构的境外发展。

  《财经》:国际化过程中,除了切实的收益,从银行发展角度讲,还能带来哪些益处?

  马蔚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300多家国外银行机构进入中国,即使国内银行不走出去也处于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之中。国内银行业游戏规则、监管条例都趋向国际化,此时此刻我们必须考虑竞争力的问题。商业银行必须是创新的银行,但目前来说还不足,该向哪里学?比如纽约华尔街是世界金融中心,创新的产品都源自那里,因为它有创新的机制。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华尔街的创新,这也就了解了国际金融的创新。

  我们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把华尔街和金融创新妖魔化。客观上讲,华尔街创造财富的能力大于破坏财富的能力。我们的发展阶段比起它差了很多年,它出现问题我们要吸取教训,它暂停了脚步我们不能停。因为两者不在一个发展阶段,西方发达金融市场中,综合经营走过了,资产证券化过头了,但我们还没开始,还需要继续探索前行。

  适应国际化,迈出第一步,不仅仅是在境外设立一个机构,最重要的是管理。国际化很重要的一个内涵是管理国际化。中国的银行差的不是制度方法,更不是产品服务,缺的是一个先进的理念。

  《财经》:能否总结一下收购永隆银行的得失和经验?

  马蔚华:永隆银行的收购是必要的。华南、珠江三角洲的客户和香港的客户互相有很多业务来往。招行的零售业务比较好,在香港应该有网点,如果一个一个地建,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在香港并购一家银行机会难得,特别是百分之百并购一家银行的几乎更是千载难逢。永隆银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当时我们对这个并购是比较有把握的,现在回头看,当时的决定非常正确。首先,全球银行并购案中70%是失败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整合失败,而整合的关键是文化。永隆银行在香港同时应对西方和东方文化,文化整合时两家银行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员工和高管几乎没有流失。其次,我们在收购永隆时为它设计了一个新的增长空间,不是让其在香港市场抢业务,而是谋求在跨境业务上的发展,比如“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第三,我们看到了永隆银行本身的弱点,一旦被收购,这些弱点会变成发展的优势。比如它是港资银行没有内地网点,招商银行内地有很多延伸的渠道。再比如永隆银行是一家比较保守的银行,没有多少新客户,被招行收购以后就不一样了。总结起来说,这次收购是非常有意义的。

  《财经》:这些收购的尝试给招行带来些什么?

  马蔚华:目前永隆银行的收益增长是香港同业中最高的,这部分增长都是招行的收益。另外,给我们的产品“两地通”带来了很多客户和业务。无形贡献上来看,永隆有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中的经营以及混业经营经验。所以说收益分有形和无形的。距离现在,收购过去不到两年,总结得失为时过早,我想五年后可以去总结了。

(主管编辑 乔晓会 网络编辑 刘玥)

【作者:《财经》记者 董欲晓 】 (责任编辑:刘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