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山灵源庙游记》--力证祁山位于甘肃省西和(河)县兴隆镇(牟小龙)

标签:
祁山灵源庙兴隆镇下庙村西和县 |
分类: 吟诗弄墨 |
《太祖山灵源庙游记》--力证祁山位于甘肃省西和(河)县兴隆镇(牟小龙)
金秋游山野,满目收获的是成熟。树叶儿红了,脱离了绿色的稚嫩,花儿结出了果实,脱离了娇丽的性情。
登高陇南市西和(河)县兴隆镇下庙村象驼山,极目远眺,田野是黄灿灿的一片,好不养眼!朝露微晞,却湿玉足;晨风乍起,已醉金谷。蕉下西风紧,吹皱荷池涟漪起;古口青灯伴,礼佛虔诚性空灵。香雾绕阁纵纳百家音,亭台依山橫拖十里青。渺烟寒微染,点点滴滴,墨韵肆泼,引人入胜。默默负手向红顶,杳杳尽目览秋光。
杜甫诗云: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又云:未暇泛沧海,悠悠兵马间。塞门风落木,客舍雨连山。阮籍行多兴,庞公隐不还。东柯遂疏懒,休镊鬓毛斑。
祁山是秦国的发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史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早在尧舜之时,就把这里称“西”,认为是天中之位,也是仲观察并祭祀日落的地方,其政治意义就更加不言而喻了。此处,群山耸立,直入云霄,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蜀汉的国土分为三部分,即汉中、蜀中、南中,汉中以北为祁山,关隘众多,地势险要,蜀道难嘛,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据守则百万兵亦难行半步,北进则可背山而征战关中,所以其军事意义也尤为重要。
余自秦以来,应以雨泽,遍历秦州营界,祠宇多方祈祷,终无显应,夏交无望,民情不安。访闻天水太祖山峯峦秀,出大石垒有湫泉一所,满池盈溢,取,旱不枯涸,水流潺湲,涓涓不绝。及有风穴透徹山顶,时有雾气,每过天旱,远近之人多来迎取。屡有感应,斋戒,迎湫於四月二日,城州设位致祭。早晚尚僚属祈祷,當日降雨至七日方止,约深二尺。膏泽沾足。府州状申远近难薄,夏令及今秋禾有望。
元丰八年,权知秦州天水县事牛,逢吉立石记,神天之造化,惟能阴隙于下民,累朝加号,德泽素裕,爵动夙著,功加于时,泽润生灵。弭其永旱扎瘗之,灾祈其雨露,丰稼之庆,距县南百里,山高且峻,名日太祖山,山岩耸秀,实屼嵯峨,下瞰数州,历历可辨,势如飞坠,经似螺盘虺屈,绳引梯进,一跬十憩,然后路巅龙泉虎嚴,乔木掩映,涯际无穷,时景福典云赦雨,不违农时,记其始末,灵异悉出焉!可枚,乾道庙石,尘昏雨剥,磨灭摧残,无复可稽。世代钦崇,称秩元祝,咸秩无文,仍颁庙读绘,饰儀像,亘古亘今,立会不一,西成喈(阶)凤秦陇,无不建立祠所,在处有焉,至治壬戍,剪朔典工,復旧如初,庙貌巍匕,威灵堂匕,信圭赤舄,鷩冕球流,待从伟匕,人胄徐凶,金望炫耀,照罡井获,糜所不备,榱桶簷楹,门闼階所,燠然鼎新,可以为一方恳祷之地。雨于此,祈晴于此,祷福於此,求災于此,弭古之经,始落成者,亦犹今之经始落成者。古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其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神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傅亦云:能桿大旱则祀之,能祭大灾则祀之,凡有灵迹于世,有天一者,所以聚其功旌,其德也神功,盐德县碑铭,班班可考,愚矣庸赘,乃录其实,勒诸琬琰,以传不朽,其辞曰:浑沦初分,先两儀,主判天神与地祗,峻山丰峻显湫池,湲不盈兮,早不亏,天水太祖庙。稀奇曰:雨曰:赐拯灾危远,肃迩安咨,龙然雷风,迫薄射坎,离岁稔年丰,免百罗灵迹。申闻加号碑,公侯伯子男,绳熙东体西成,勤敷蕃春,祈秋雨来,致词影响,戒声感应,时山川灵享,惟在兹民,物柏平诚,噫嘻!五风十雨,勿愆期否,泰交居总维持,元丰乾道日,孜孜至治,壬戌逐镇狸鸠,工须材复旧基,焕然夺目,碧琉璃,四時蒸尝,岁月弥万古千秋,量贶熹.
大元至正十年岁次庚寅九月癸丑朔二十六日吉时立石, 吏目周怀宝。
进义校尉西和州判官普颜帖木儿
忠勇校尉同知西和州事
秦训大夫西和州达鲁花赤兼管本州诸军与奥鲁劝农事
象峰增广生员文叙王揆一恭阅校補
邑
督
工
大清宣统二年岁次庚戌季夏之月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端,东接陕西,南通四川,扼陕甘川三省要冲,素有“秦陇锁钥,巴蜀咽喉”之称。陇南地处秦巴山区、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区域,秦国先祖世居于此,
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东晋、南北朝时期氐人在陇南境内先后建立了五个地方政权。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西和自古为陇蜀通道、南北要冲,历史上长期有氐、羌、汉、藏、回等民族杂居。
西和县兴隆乡_区划地名网,【概况】位千西和县北部。2008年末,面积68.82平方千米,农业人口3821户19712人。辖2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下庙村,西南距县城5千米。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山坡陡峭,西部属黄土丘陵区,海拔在1600米至2200米之间。景点有兴国寺古建筑群、灵源寺元代石碑。
【沿革】元代置祁山镇(公元319年(东晋元帝大兴二年)五月己丑,祁山地震,山崩,杀人。(《天水市志》)注:《顺治秦州志》将此次地震系于大兴三年夏五月乙丑,文曰“祁山地震,山崩杀人”。),清代置岐山里。民国时设兴国乡。1949年设兴隆区及歧山、银洞乡,1955年改设玉泉乡,1958年建玉泉公社。因与天水市玉泉公社重名,1982年更名为兴隆公社,1983年改设兴隆乡。
六出祁山,通常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军事行动。史书记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伐魏仅有两次,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从地形上分析,这里处在六盘山地、陇中黄谷相连。渭河谷地横贯其间,嘉陵江、西汉水谷地平缓由陇入蜀。东有陇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险,南可退走川岷江汉,进可攻,退可守,有较大回旋余地,是屯兵作战的天然重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
秦风路经略安抚使罗拯,罗拯卒年《宋史》有《罗拯传》,云罗拯:“徙知永兴,军青、颖、秦三州,卒,年六十五。”但云卒于永兴任上,未言其具体卒于何年。《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载宋神宗元丰三年:“上批:‘知秦州罗拯自春以来频在病假,形体癯瘠,精力耗昏,边务浩繁,虑难倚办,可下转运司体量以闻。拯寻卒于秦州。”注:“拯卒在八月一日。”以其卒年为元丰三年(1080)八月一日。曾枣庄《宋人生卒年考》、吴友仁《中州文献总录》亦皆定其卒年为元丰三年。
按:西和县《太祖山灵源庙一祠记》一碑.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载灵源庙受封的时间经过,末尾云“元丰四年,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罗拯勘”,是知元丰四年罗拯尚存也。盖罗拯卒于秦州任上,李焘因定其卒年为赴任秦州之年,殊不知罗拯元丰三年未卒,当据此碑定其卒年为元丰四年。
甘肃通志»中说: 屏风峡在西和县北四十里,宋郭师作«祁山神庙碑»,以此峡为正祁山. 那么,这祁山是指塞峡(屏风峡,杜甫诗题,今作寒峡)旁之山.塞峡两岸有祁家大山和小祁山两条山系.今东山麓有祁家村,住一百余户祁姓人,南山腰有礼县的祁湾里,北山麓叫祁家峡口.«水经注 漾水注»言 建安水(赵按:即今西河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塔子山之云华山),又东北,有大谷水(卢河乡),又北,有小祁山水(岐山河水).并出东溪,扬波西注. 其所谓雉尾谷 ,即鸡山(塔子山)侧山谷.谷中水流入建安水,而祁山水更在其北.由此,则古祁山的方位可知.在这个祁山上建太祖山灵源庙行祠 ,可见祁山也叫太祖山 .这也正点出了祁山所以叫 “祁山” 的原因.因为“祁”的本义是祭祀,它应是秦人祭祖之山.所以,它反映了秦人早期阶段礼仪制度方面一个被淹没的史实.
祁山是沿甘肃省西和县晒经乡晒经河,兴隆镇岐山河过岭峒山,石堡直到今祁山堡的山脉群。差不多有100多华里。祁山处在蜀陇的咽喉部位,把控着攻守要冲,同时是蜀汉军队想要北伐的话一个一定会经过的地方。从三国地图上看,蜀汉还有曹魏的边界地区,陇南还有汉中等一些地势都能够以犬牙交错进行形容。在那个时候,汉中还有武都郡由蜀汉控制,祁山便是蜀汉还有曹魏的争夺要点。
祁山镇在西和兴隆镇上庙村地界对面,以今柳树沟村,下川村和上庙村,下庙村区域。祁山镇毁于地震,被山土所掩埋。
在起初之时,祁山是由曹魏军队进行驻守防御的,不过后来在汉军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攻占了祁山。在此之后,祁山便进行了数次的易手。汉军占据祁山是有很大的意义的,蜀汉军队只要顺着祁山往北方向进攻,便可以到达甘肃天水,从甘肃再向西的陇西地区有着很出名的山丹军马场。从祁山向北攻下了天水以后便能够将由魏国统治的中原地区还有现在的甘肃地区之间的联系切断,接下来往西边攻下山丹军马场,这样蜀汉军队就可以获得很多的战马,进行骑兵的组建,相反的是曹魏军队会由于失去了山丹军马场,使得他们用以维持骑兵战斗力的“基本盘”也没有了。
《史记·封禅书》记载:“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于是自崤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水曰济、曰淮。”黄河之神资料图黄河水神是四渎水帝之一的“河渎灵源王”,(《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卷十),从殷王朝开始,国家就对河神极为重视,每岁祭 祀,并立庙祀之,而到春秋战国时,这种现象异常活跃,秦汉以后河神称为河渎。《史记·封禅书》云: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水曰河,祠临晋。《汉书·武帝纪》建元(前140-134年)元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祀。《汉书·郊祀志下》称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河于临晋,使者持节侍于祠,淮泰山与河岁五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天宝六年 (747年)封为“灵源公”。《宋志·志八》称宋二宗康定(1040-1041年)元年诏封河渎为“显圣灵源王”。《元史·顺帝纪》称元至正 (1341-1368年)十一年加封河渎神号“灵源神佑宏济王”。
建修
四府
闻之山以形名,形异者名自异山以势称势奇者称亦奇。余忆此山昔名太祖,今称象驼,称名殊绝其来有,自观斯山也崔嵬突起,顶分三台,上有圣母之凤阁,峰壑环抱,路列两道,下有
让买 王斌 王仁歌 修庙地基一所价二十五串五百文钱粮地主戏钱拆除定纳
裕捨上人 王通太
邑象峰增广生员文叙王揆一敬撰
共合工七千零二十八个
共合布施钱捌佰玫拾伍串捌佰零捌拾文
共总费钱玖佰玖拾叁串零柒拾伍文
主造
耆宾 王全宇
功德督
生 吴殿相 马昭德 武生王大用 叶兴鼎
武生 王振业
生员 陈秉聪 王重太 王万两
石工 孟永平
光绪二十一年梅月兴工
大清宣统二年 岁次庚戌季夏月
穀旦
灵源庙供奉的“四府龙王”四府龙王分别是熬爷,李爷,张爷,四爷。
熬爷,敖丙,是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的虚拟角色,即东海龙宫三太子。父亲为东海龙王敖光,兵器为一杆方天画戟,坐骑为逼水兽。因哪吒闹海一事,前去问罪,被哪吒打死并扒皮抽筋,同巡海夜叉(李艮)都是哪吒所杀;后魂归封神台。最终姜子牙归国封神,敖丙被封神为“华盖星”之职。是封神全文之中被封过两次神的角色之一,其次是他的手下巡海夜叉“李艮”。
李爷,巡海夜叉名李艮 [gèn],是出自于明代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之中的虚拟角色之一。其为东海的巡海夜叉,生的面如蓝靛,发似朱砂,巨口獠牙,手持大斧;因哪吒在陈塘关附近的九湾河洗澡,施展法宝混天绫,结果东海龙宫发生强烈震荡,李艮被龙王派上岸巡视,来到九湾河找哪吒麻烦时,被哪吒用乾坤圈砸的脑浆迸流而亡,死后受封为“大祸星”之职。
张爷,张天君节,催云助雨护法天君,「天君」是道教对神仙的一种称谓,「催云助雨护法天君」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道教雷部的神灵:商朝太师闻仲为十四神催云助雨,邓忠、辛环、张节、陶荣、金光圣母等是护法天君。此尊为普化天尊侍从的神像,供奉于清宫玄穹宝殿东配殿的普化天尊左侧。脸赤如猴,嘴尖似鸟,袒胸露腹,强壮有力,左手握令牌,背生双翅,双足为鹰爪,立于须弥座上。须弥座上沿正前方铸有其名号“雷霆行令使者张天君”。相传此神原名张节,后被天帝封为雷神,成为道教雷部正神二十四天君之一,故又称为“张天君”。
张节,使单枪,是雷部二十四位正神之一。在与西歧作战中,被武成王黄飞虎一枪挑死。“武成王大战张节,黄飞虎枪法如神,大吼一声,把张节一枪刺于马下。一灵也往封神台去了。”死后封神榜上封雷部二十四位天君之一。
四爷,杨泗,一作杨四,俗称杨泗将军、杨四将军、杨家四爷、斩龙杨泗将军,道教水神,广泛信仰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因其能斩除蛟龙,平定水患,而广泛信仰。经过历史的流逝,民间道教更将其作为除妖斩鬼的一位重要尊神。农历六月初六为杨泗将军圣诞。道教尊号为: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灵源通济天尊。
杨四爷是两汉更替时代的人物,原为放羊娃,刘秀落难时,遇到追兵赶杀,大江阻遏而不得度,危难之际,正好遇到一个年仅12岁的放羊娃,放羊娃看仓皇逃难的刘秀说道:"这又何难?"说完,羊鞭一挥下去,大江断流,中间开了一条路,刘秀骑马从路中走过,追兵追到时,大江又恢复原样。刘秀得了天下,做了皇帝,自然不会忘记这位挥鞭截流的恩人,于是寻找当年救过他的放羊娃,可是,再也没有找到过这个恩公,最后,依记忆中的模样就为其建立庙宇,因其挥鞭截江流的神勇,被封为水界神将。因为,其救皇帝时乃一放羊的孩童,因此,其千百年来的造相经常是无须孩童,塑像还要比一般的神相略小。
镇江王爷,也是西和的九大方神之一,排名第四,因此,又被称为杨四将军或杨四爷。杨四将军素来以感应而著称于秦。是水界神将,封建时代(据说是清乾隆年间)被"敕封翻江倒海镇江王爷 "
文昌帝君(张亚子)
文昌帝君是汉族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昌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汉族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东晋宁康二年(374),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实为《晋书》所载张育之事。
马王爷
马王爷就是道教神话中的马赵温关四大元帅之马元帅 ,又称华光天王、华光大帝 ,他曾大闹三界,后来被真武帝收服,成为其手下的三十六天将之一,是一位道教的重要护法神。玉帝曾封他为"火部兵马大元帅",三只眼为火之精、火之星、火之阳,是火神的象征,马王爷有三只眼比喻这个人很厉害。
一般民间传说是:鲁班不识张果老,觉得有眼不识泰山,越想越惭愧,便把自己一只眼睛挖了出来,放在赵州桥边走了。后来马王爷从赵州桥路过,把这只眼睛拾起来,安在了自己额上,后来马王爷就成了三只眼,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现在木匠吊线时都用一只眼。这其实是无知的说法,鲁班是春秋时候的人,张果老是唐代的人,赵州桥是隋朝修的,风马牛不相及。
五显灵官 就是四大灵官中的马灵官
华光大帝又称灵官马元帅、三眼灵光、华光天王、马天君、马王、马神、水草大王、水草马明王等。因生有三只眼,所以汉族民间又称"马王爷三只眼。"
牛王爷
名牛神。牛王爷的来历,庄户人家很少人能说清楚,据《搜神记·怒持词》记载,最早始于秦文公,当时秦文公曾供奉牛神。宋代供奉的牛王是牛头人身,后来演化成人神。冉伯牛及孔子门生,名耕,字伯牛,大概因其名字里有耕和牛,人们将其误传为牛王。古代民间对牛王爷的传说有多种。
一说是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江山,四处追捕刘秀。一天傍晚韩老汉正在路边乘凉,忽然东边传来嗒嗒的马蹄声。不一会儿,见一位英俊少年身骑白马朝他飞驰而来。少年急忙下马上前说道:"老先生行行好,后面有贼兵追赶,请速把我藏起来,躲过劫难,日后定重谢。"老汉想,不管他身为何事逃难,先暂时救下他再说。他手拉少年直奔牛屋,让少年躺在牛槽内,然后撒上草料,接着转身出门而去。老汉到门外刚停住步。莽军进村挨家挨户搜了个遍,也没见人影。王莽怒不可遏,将全村老少集中在村头麦场上,他大声叫嚷:"刚才一位少年骑一匹白马进村躲藏起来,有告知者赏银万两。若知情不报被查出来,举家犯抄,五马分尸,全村人也不得安宁。"众百姓听罢默默不语。不少人吓得浑身发抖。眼看全村人生命危在旦夕,韩犇老汉挺身而出。他当众说:"刚才我看见一位少年骑着白马,看见后边大军就要追上,在马屁股上加了几鞭,躬着身子朝西方而去。"王莽听后大喜,让他带路直奔西方。莽军大队人马往西追了好远,一个人影也没见到,方知上当受骗了。王莽恼羞成怒,挥刀劈死了韩犇老汉。莽军离开村庄,刘秀出来拜见了乡亲,挥泪而别。第二天,村民得知韩犇老汉遇难,男女老少悲痛欲绝,帮助老汉家属把老汉埋葬了。刘秀即位后,为了报答老人的救命之恩,传下圣旨在葬埋老汉的地方盖了一座牛王庙,并赐匾额"四面八方,牛王当令"。现在许多养牛的农户都还敬奉着牛王爷。
火神
甘肃一带的火神是明朝朱元璋麾下的一位火头军。他牺牲于于榆中县新营乡,朱元璋因为他效忠国家将其封为火神,后世供奉。
一说是祝融,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火神其实就是一个三头六臂的化身 ,有着六只胳膊 ,每只胳膊分别拿着弓,箭,宝剑两把,火葫芦一个等法器,浑身金盔金甲,看着凶神恶煞,话说掌管着民间的火,常常拜奉他人们家里不会出现火灾或者其他的灾难,其实火神是古代一位将军的化身,他当年忠君报国,但是当朝皇帝听信宦官谗言将他用火困在深林里,他为了救自己的母亲而被火烧身亡,至于三头六臂的说法是两只胳膊是他自己。
土地爷
土地爷是古代汉族传说中掌管一方土地的神仙,住在地下,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俗话说"别拿土地爷不当神仙"。在汉族民间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作为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现象存在。
最早称为土地爷的是汉代蒋子文。据《搜神记》卷五曰:"蒋子文者,广陵人也。此后,各地土地神渐自对当地有功者死后所任,且各地均有土地神,据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三五称沈约为湖州鸟镇昔静寺土地神,岳飞为临安太岳土地神。 土地神崇奉之盛,是由明代开始的。明代的土地庙特别多,这与皇帝朱元璋有关系。《琅讶漫抄》记载说,朱元璋"生于盱眙县灵迹乡土地庙"。因而小小的土地庙,在明代倍受崇敬。
灶王又称"灶神"、"灶君"、"灶君老爷"、"老灶爷"等,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主管饮食之神。旧时民间灶王信仰颇为广泛,多将灶君像供奉于灶头。
古代文献中,对灶王是谁有多种说法。《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汪葵《事物会源》则以黄帝为灶神。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按照《淮南子》与《事物会源》的说法,灶神就是这两位老祖宗的化身了。而孔颖达在注疏《礼记·礼器》时却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吕氏春秋》则曰:"吴回回禄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汉代许慎《五经异义》等书记载,灶神为苏吉利。又有人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庆忌,有六个女儿,都名察洽。上述已有六说,灶神皆非同一人,但都承认只有一位灶神。而《敬灶全书》另立一说,分立东、南、西、北、中五方灶神之目。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灶神就更多了。据称商朝末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讨伐纣王,历经多次浴血之战,终于打下江山,裂土封侯。姜子牙受师之命,立下封神榜。有功的将领牺牲后,都能受封为神;但广大冲锋陷阵的士兵,战死沙场,却都未受到封赏。这些游鬼冤魂,死于归宿,心中不快,难免闹事。姜子牙了解这一情形后,便将战死的士兵封为灶神。这样一来,既可制止鬼魂闲荡寻衅,又可将家家户户管起来,可谓一举两得。
《太祖山灵源庙游记》力证祁山位于甘肃省西和(河)县兴隆镇庙上区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