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读《旧唐书.魏征传》里的一小段儿,“魏征谏止太宗封禅”。
贞观六年,一帮“公卿大臣并请封禅”。泰山封禅,那是彰显皇帝大圣大德,以报天功的盛大典礼,哪个皇帝不梦寐以求啊。有人建议出这天大的好事(不乏有人阿谀奉承),那唐太宗能不高兴吗?
可偏偏“唯征以为不可”!
还好,碰巧太宗是个讲民·主又讲理的皇上,就说:我就请您痛痛快快讲清楚理由成吗(“朕欲卿极言之”),您说说,难道咱的功绩德施还不够吗?国家不安定吗?外国不羡慕佩服吗?祥瑞没呈现吗?五谷不丰登吗?为什么就不能举办泰山上祭天,泰山下祭地的封禅大典呢?(“岂功不高耶?德不厚耶?诸夏未治安耶?远夷不慕义耶?嘉瑞不至耶?年谷不丰耶?何为而不可?”
这一串反诘疑问句,有理有力,还有据呢!
可魏征不慌不忙,先是确认,这的确都是现实,都属功绩。但要清楚,这就如同一个患病十年之人,您刚刚给他治得初愈,这人也就剩下皮包骨头了,您就让他肩扛石米,日行百里,那他受得了吗?同理呀,隋朝闹得天下大乱,您这良医也刚给国家治理平定了,但基础还不实不牢呀,这时候就向天地呈报大功告成,不合适吧?(“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乂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窃有疑。”)
接着又例举了一大堆现实中还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生的风险。这番言真意切、更有理更有力更有据的纵论深思,终使太宗皇帝“不能夺”,最后,皇上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从而为国家省了一大笔钱,让百姓松了一下裤腰带。当然,这让魏征获得无数点赞!但更让后世钦服不已的,唐太宗李世民位极人端却不自以为是,还能发扬民·主,能从善如流,这才是使魏征等人才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这才使国富民安、万国来朝的盛唐时代得以实现!(再想想势力强盛的西楚霸王,就迷信老子天下第一,奋私智而轻他人,最后把个大好局面输的一干二净,不禁使人拍股唏嘘)。
图片 塘沽森林公园小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