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书写】
写的几篇记忆小文,引起不少朋友关注。谢谢啦。对,为了让朋友兄弟姐妹们知道我一切如常,我就继续写吧,只要有空儿。
今儿就得闲儿,礼拜天儿,除了早晨相互微信问候以外,电话一直很安静。
翻翻过去的记录,有两段有点意思,特别是对比着看,真有些发人深思,不,应该说是引我感收,发我深思的意思,哦,是“意义”。
一段是这样的:
一位老兄老友老领导临从我的“养老办公室”走时,撂下这句话:……老弟这话要是早跟我说多好。
我,默然,无语。我说了,曾经不只一次,只是当时的口气很委婉,因为我面对的是您--不光是老总,还我的兄长,我尊敬的专家。我还挺意味深长地加了一句千万“别棋盛不顾家”。但,您听到了吗?听进去了吗?从今天来看,您即使是听到了也没听进去,即使是当时听进去了,也转头就忘了。
合上记录,我无声地问:希望以后还有机会面谈。只是不知是什么时候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的谈话,已经没有这些题目了。
销了这记录吧,这有着真名实姓的记录。把它留在记忆里那友谊的部分里就足够了……
还有一段:
一位朋友跟我感叹:当年您和我们老总之间的合作,说那叫真默契!几句话,就大策已定,有时一个成语,就把整个行事的调子定啦。
是啊,直到现在我还在感慨,那种默契来源于心有灵犀。同时,当挺大官的他对于我而言是亦师亦友亦兄,而不仅是客户。
朋友曾说,几乎就没见过你们有过真正的争论。
我说不是,我们之间的争论有时甚至形成激烈对撞,但又是少言以至无言的,只是过程极快,时间很短。彼此对对方的想法、意见、建议、设计,不是在“课下”,就是在当时各自的脑子里做了极速的反复分析研判,这过程实际上也包括了辩论。等到相互再交流时就已经是进入补正、修订、整合、完善的阶段了。接着,我们便能达成一致,迅速形成决策了。
对,没错,这需要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核心性的前提:彼此知道对方是完全可以充分依赖的,无论是能力(别忘了,我们都是“久经战阵”,经验成典的人啊)还是人的品格。
当然,还有就是老总对我们律师团队最充分的信任,就专定的法律事务,他和领导班子相信我们的意见是专业的、审慎的、严谨的、科学可行的。
这,保证了我们集团的工作效率。
直到今天,我还有些遗憾的是,这么优秀的老总退得太早,光是安享着幸福的晚年了。
朋友问,现在还有这样的老总吗?
我说一定还有很多。只不过具体例子嘛,你得问年轻律师去了。因为,我,也退了。
两厢对照,两相对照
。
除了感慨,还有唏嘘……
图片
待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