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纪再读书,于我而言有个问题,就是往往放下书就忘了读了些什么。
但也有些例外,那一定是书里的内容,特别是书里的道理,让我印象深刻或产生了共鸣。
《淮南子》里有些好东西就是这样。
比如《道应训》里有这么一段,说尧跟前有九位辅佐贤臣,舜有七位(尧臣九位减去二位),而周武王有五位。尧帝舜帝武王并没有那九七五位的专长才能,但他们都轻而易举地成得大功,那是因为能充分利用九七五的聪明才智和特长。*
其实,淮南王讲到这时,准想到了汉高祖与萧何、张良、韩信的关系,但为先皇避讳故,没提罢了。
《道应训》举例说明:人跑不过宝马,可人能乘宝马拉的良车,这一点上,马就比不过人了。还讲了传说中的动物蹷与蛩蛩、駏驉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来说明君臣(人与人)之间取长补短的重要性。
要我说,这一点对现实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性意义的。老板能否把生意做好,最重要的不是看敢不敢把自己累个半死儿,而是看能不能有一批干才跟着自己,更得看能不能让这批干才充分发挥才干!
这道理是科学的吧?是真理级的吧?
不仅如此,淮南王还从反面,对用人之道做了挺简捷但又很艺术的说明--怹只引用了老子的一句名言,以为儆示:“夫代大匠斫者,希不伤其手。”(《道德经》七十四章)。
怹这是在告诫掌权的、“管事的”:处处越俎代庖,件件事必躬亲,总觉着自己最能,总惦着替大木匠去砍木头,那没个不伤手的。
这话多到位啊,盲目自信,不善御才,其结果不是事倍功半,而是适得其反!
要我看,对于老板而言,伤手还是小事,弄不好毁了家业也未必不可能啊。想想霸王项羽吧,多大的个英雄啊,就觉得自己天下无双,韩信跑了,张良走了,就一位耿耿忠心的“亚父”都不能用,最后把个大好局面丢得一干二净,还……
我是干过几天管理的,所以,这个段子,我读着便不仅有共振之感,还联想多多。
*原文是“昔尧之佐九人,舜之佐七人,武王之佐五人。尧、舜、武王于九、七、五者,不能一事焉。然而垂拱受成功者,善乘人之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