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来“成事”者,大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知错认错改错。实事求是地说,知错、改错不很难。但,认错,对于不少已经成为“名人”之流,而言那可就难了!可恰恰就是只一点的差距,就把“成事”和“成大事”区划出来了。
秦sh是成了大事的,这一点,就是把他骂的最厉害的人也不敢闭着脑仁儿不承认。
要我说,成就他大业的,虽然天时地利人和等要素必不可少,但他个人的基本“素质”这样的内因,也毫无疑问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而知错、改错,特别是敢于“认错”,便是这种素质的基本内容。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这样的记载。
s皇(那时还只是“王”呢)想趁着连战连捷的声势一鼓作气攻下楚国。s皇问年轻气盛的大将李信:李将军你要是率军出征,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很豪迈:二十万就够了。s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得六十万。s皇笑话王翦:你是老啦,怎么这么胆小呢?转过头又对李信大加夸赞:还是小李英武雄壮,你说得对(“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结果,李信带着二十万出征,被人家楚军打了个落花流水,大败而归。
这种情况下,若是个昏·君(诸如袁绍之流),那一定是至死不认这壶醋钱(弄不好还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被人身上。甚至恼羞成怒,收拾了别人,诸如袁绍之流),好一点儿的,是知道自己错了,但悄没声地改,嘴上绝不认错。
但qs皇终归雄才大略,雄(野)心勃勃,他不会为小面子而失大业。听到大败亏输的消息,他先是勃然“大怒”,继而马上冷静下来。在第一时间,亲自快马跑到正在家乡养病的王翦家里,登门道歉:当初没听您老的意见,结果李信是大败一场(“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接着又恳求老将军:您老虽然身体不忒好,可现在楚军是大兵压境,您能忍心弃我不顾么?(“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就这,王翦还是借“病”推辞。于是qs皇再次道歉,更是很诚恳地请老将军出山挂印:就这样吧,老将军您老别再说别的啦(“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提出条件:让我挂帅,非六十万人不可!s皇忙不迭答应:一切都听您的(“为听将军计耳”!)
就这样,王翦帅六十万大军出征,把楚国灭了!
试想一下啊,如果qs皇虽然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怕在王翦等面前丢了面子,就是死不认错,甚至一错到底,那秦国的局面会是什么样子?
认错,有“暗认”和“明认”两种,嘴上不承认,但行动上有所表示叫“暗认”。大大方方地公开承认自己的错误
,那当然就是“明认”了。
我说,明认比暗认好,自己改起来痛快,合作者更会为这种磊落坦荡而更加信任你更加支持你!s皇对王翦是明认,而且态度诚恳,如此君主能“两谢”臣下,足见其诚,于是王翦能够全心全意、放开手脚去干,那效果已经是显而易见得了。
再想一下:如果s皇知道自己错了,心里也认错,更想改错,但不亲自登门认错,就是一个调令把王翦弄前线去,那效果是不是会大打折扣呢?
难说,真难说啊。
历史不能假设,不敢说qs皇不认错,历史可能就会重写。但这段历史证明了,作为“上头”的s皇d知错、认错、改错,就为成就大·秦的大业,就为成就一统华夏的丰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