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 树德育人 打造团队 孕育希望<二>
(2010-10-07 16:52:15)
标签:
杂谈 |
禹王中学中有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王文年以自己的耐心和乐观,为这6000多个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个充满关爱的“家”。近年来,禹王的默默奉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教书育人:感恩教育 养成教育 信心教育 重在树德
今年5月9日,禹王中学的家长们纷纷收到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孩子写给自己的一封感谢信。一张张信纸写满感激之情,一下子就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禹王中学在今年母亲节这一天组织的一次感恩教育活动。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两大职责。但是很多学校在升学的压力下,却是只教书,不育人。禹王中学却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总结出了感恩教育、养成教育、信心教育的德育口诀。采取了榜样示范、活动激励、环境陶冶等多种方式育德。记者在校园里看到,这里不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餐厅文化和绿地文化……校外有文化墙,校内有灯箱;教室外墙有班级名片,教室内黑板一侧有“每日一言”;宿舍有个性化的名字:北大屋、清华园;餐厅有大幅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位班主任在文化墙上的“寄语”中这样鼓励学生:“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德素质好;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平原一寸草;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休做课堂缩头龟,敢做发言出头鸟。”
禹王中学不仅育人,还始终坚持“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最好的自我”的办学理念,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学校开办初期,相当一部分生源,行为自律性很差。针对烟也抽,学也逃,架也打,网也上,恋爱也谈的“问题生”,禹王中学找准突破口,从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做起,一点一点地矫正,头发长先剪短,染黄发重新染成黑色,一切“从头开始”。
有着多年办学经验的王文年始终相信,“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他就是来为学生的多元才能搭建展示舞台的。禹王中学建立了小班电视台、广播室、电脑室、图书馆、多功能教室等。一年一度的感动人物评选,“美在校园”签名活动,文艺联欢、诗歌朗诵,体育比赛,在活动中既让学生获得了放松,也提升了他们的能力。2007年在全县中学生“爱我母语,爱我中华”演讲比赛中,葛思佳、徐灿灿等四名同学都获得了一等奖。在今年“辉煌60年”的演讲比赛中,魏哲宇、宫智跃分别获得了预赛和县级决赛一等奖。
在禹王中学,“人生成功路,始于学做人”的教育贯穿初中三年的始终。初一“学会关心”,初二“学会负责”,初三“学会做人”。即使是在授予知识的环节,禹王中学亦帮助学生成长。“在禹王你该怎么做,要做好什么?”“从禹王毕业后你的追求是什么,要实现什么?”每逢开学第一天,禹王中学的老师们就会让学生思考这两个问题。“我们应当让学生体会到在禹王学习、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点燃父母心头的希望之光,更是为了放飞人生的理想。”王文年说。教学上,禹王中学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法,彻底把空间、时间让给学生,做到规律让学生发现,步骤让学生归纳,方法让学生寻找,问题让学生解决,把老师一个人的积极性变为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禹王中学还推行免监考制度,形成学习自主、道德自律的良好氛围。人格高于分数,真诚回报尊重———一位免监考生很有感触地说:“有人监考时,想躲过老师的眼睛并不难,但无人监考时,想躲过自己的良心实在太难!宁愿丢分,不能丢人!”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检测的多个环节,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空间越来越大,学习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许多同学响应学校倡导的“豆腐块学习法”,利用在餐厅排队等餐的时间,记诵英语单词。这不仅使他们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009年,禹王中学1700名参加中考,达示范高中1131人,达怀远一中录取分数线336人。6位同学跻身全县前30名内,分数高达680分以上。2010年,禹王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共有一百多人被录取。县教育局教研室彭涛主任赞叹道:“禹王中学考生多,收生质量并不好,而每年的中考成绩十分突出。这如同在贫瘠的土地上取得大面积的丰收。”
师资管理:以老带新 承前启后 建立完美的团队
除去前期加入的元老级人物,禹王中学的团队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新”。在其他私立中学纷纷向退休老教师伸出橄榄枝的时候,王文年却提出“新进教师不能超过40岁”。2008年,禹王中学招了一批新人,“那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连在台上怎么讲话都不会。”陶跃环对记者说,“新培养出的李军、常亮亮、顾梅芳等年轻老师,由过去的教学不精,现已成为我们平行学科老师追赶的目标了。”
是什么让年轻团队进步如此迅速?“一点精神”,即热爱教育特别是对民办教育的献身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将自己的铺盖放到了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睡,纠正学生的恶习;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在雨夜中骑着摩托车到县城网吧,把上网成瘾的学生找回来;凭着这种精神,他们在确认学生上床后,细心地想起给新生家长发条短信“尊敬的家长,您的孩子已经入睡了,请放心。”
年轻教师不会讲课,怎么办?校长王文年亲自上台做示范,手把手教写教案。同时,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师徒互听互评,相互促进。开学第一个月内,人人上一堂过关课;一学期内人人上一堂精品课。
尹入信、陶跃环、符布良等学校元老则时时处处以他们强烈的人格魅力,踏实、忠诚的做事风格引领着禹王前行。一次,从洋思中学考察归来,年轻教师们摩拳擦掌,准备尝试“洋思模式”。考虑到两校水平上有差距,领导班子给年轻老师泼了点冷水,但又肯定他们的尝试创新的热情。一方充满激情,一方经验丰富,在相互配合中,禹王中学努力构建了一支“完美的团队”。
岗位大练兵,听评课制度、外出考察制度、校会制度、岗位竞聘制度等,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展,这些好做法越来越需要以规章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王文年认为,“制度是用来培育人,而不是用来管理人的。”
正是坚持制度与团队建设并举,在教育教学论文、优质课、优质教案竞赛中,尹入信、李孟平等教师获27个市级一等奖,37个市级二等奖。蒋义平、邹玉琴等40多人在市县级优质课比赛及对全县的公开课中表现突出。
奉献社会:扶危济困 让孩子们充满笑脸
“只要我们学校的学生出现家庭困难的情况,校长一定会帮助他们。”陶跃环告诉记者。2000年,禹王中学刚刚创立的时候,王文年举债办学。即使条件那样艰难,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他还是拿出10多万元资助了76位特困孩子。2005年,王文年又捐助白血病患儿董明珠9000元,2007年,为拯救尿毒症患儿霍东修捐款2万元。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王文年决定每年资助100名贫困生,2008年他为四川汶川灾民捐赠。禹王中学创办至今,王文年已为家庭贫困留守孩子捐赠各项费用计128万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王文年似乎天生带有乐观的基因。而他也将这种财富带给了他的学生。2001年,禹王中学一个叫徐徐的女孩,因为学习压力过大,生病了。王文年就经常开导她,关心她,最终将徐徐带出了阴霾。
除了物质捐助,他还竭尽所能地通过其他方式帮助他人。几年前,一名叫杨素伟的学生,在禹王中学念完初中,成绩很好,家境却十分贫困。王文年多方联系,终于打听到亳州一中宏志班可以招收 杨素伟。现在,杨素伟已经大学毕业,在南京找到了工作,打来电话他还时常问候王校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