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艺术——圆满之美与生命意识的彰显

标签:
文化 |
藏族唐卡艺术以“圆满”为美,这折射出藏族人民对人性完美的追求。圆形具有和谐、自然、完满等许多因素,圆代表了一种最高的境界,是最理想、最完美的美学标准。圆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圆满、周遍、无缺,在佛家看来,“圆满”即“完美”。佛教美学推崇圆的形象,圆应无方的思维活动、圆满的修行结果,就是力求一种完美。龙树的《大智度论》中关于三十二种美好之相中,形圆是整体特点。中国佛教经典描写佛像的“八十种随形好”中,以“圆满”形容佛祖之美的达十多处,如“手相妙好,周圆平等”、“面门圆满”、“额广圆满”、“手足圆满”、“膝轮圆满”、身有圆光等。藏传佛教艺术同样也非常强调调和、折中,力求一种和谐、完美的效果。在唐卡艺术形象造型及其强调圆,追求一种“圆满”境界。佛像的背光、圆瓶的塑造,生死轮回图、坛城图、佛像丰圆的面相、丰腴的手臂、圆满的手掌心、圆满的胸部及臀部、佛像背上画上圆项光,这些“都体现出追求身形圆满的趣味。她们有丰满的脸颊,丰腴的手臂,圆满的臀部,甚至连乳房也夸张地雕刻成过分标准的圆球形状,整个造型都给人一种圆的感觉。”
例如《六道轮回图》唐卡画是由死神阎魔法王四肢怀抱巨大的圆轮,整个圆轮是一个由里向外共三层的同心圆组成。观音唐卡造型常有四臂、八臂、十二面、千手千眼观音等,她们的造型大都是呈现出圆满的追求。许多绘画造型的面、额、手、足、膝、脐、身都被描述成圆形。透过浓厚的宗教外衣,表达着浓烈的生命气息。优美恬静的善面相导引人们对美好的生命的向往,而恶或愤怒相则使人们在敬畏和恐怖中更追求一种人性的完满,而唐卡画对圆满的美的追求更彰显出藏族人民对人性完美的执著追求,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
美起源于原始生命意识,美在于生命,唐卡艺术特有的审美感染力就在于生命能量与宗教情绪的释放。自古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物质的匮乏、缺失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的“逐水草而居”的经济生活方式需要一种流动性的膜拜对象,而唐卡这种被称之为“流动的壁画”成为最好的载体,从唐卡中人们可以追求生存、生命的强烈保护。通过一些善相和忿怒相的直观造型是教诲信徒坚定信念,避免众生误入歧途,不被世俗的欲望、烦恼所干扰,让信徒即感到佛的伟岸可亲,又感受到各种欲望的危害。佛的“三身法”(法身、化身、报身)使藏传佛教艺术既是佛理抽象观念的形象表达,使艰涩、深奥的义理变化为直观的艺术形象,又给画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创作的艺术形象透过自己迷雾折射出人性的光彩。在唐卡画的膜拜中,对佛的虔诚转化为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战胜一切的激情、勇气,从而在内心升腾起一种愉悦感。在唐卡艺术中,人们在敬畏中把对恶的恐惧转向对善与美的追求。那些唐卡中恐怖形象使众生在“恶”的恐怖中不敢误入歧途,从这里折射出信仰者对爱与善的向往和对烦恼、欲望之类的憎恶,达到一种精神的升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与愉悦。佛的智慧、神通、不可战胜的力量都是广大藏族人民的理想追求与人格的写照。

前一篇:殊胜的【八吉祥图】
后一篇:唐卡——绘画是修行,收藏皆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