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课标分析
(2017-03-17 22:42:35)
标签:
杂谈 |
《平均数》课标分析
关于2011小学数学新课标修改稿中《统计与概率》的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建构,充分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生成”知识。
“统计与概率”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记录调查数据、描绘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判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在“统计与概率”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据分析的观念是重要的。数据分析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是蕴涵着信息的;体验数据是随机的和有规律的,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是不同的,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在概率的学习中,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新课标修改稿》中大大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三个学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内容,结合实际问题,体现了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1、反映数据统计的全过程:收集和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进行交流。2、体现随机观念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初步思想,将概率统计方法作为制定决策的有力手段。3、根据数据作出推理和合理的论证,并初步学会用概率、统计的语言进行交流。
1.统计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