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玮:合伙人养成课:第三课目标客户画像

(2022-11-16 12:29:08)
标签:

火天律师

济宁市

夏磊

分类: 律师营销及行业发展

第一课主要是针对合伙人自身的意识转变(为自己定目标),第二课是对合伙人身份的实际认知(为自己担成本),第三课进入为自己谋方向的阶段了(讨论下怎么开展业务挣钱)。




无论什么级别的合伙人,业务发展永远都是永恒的主题,即使有再多的内外问题存在,增长都是解决或者渡过这些障碍的好方法。而对于初级合伙人而言,增长往往是解决现存问题最好甚至唯一的方法。




从业务型律师转型而来的合伙人,看似专业方向选择问题已经解决了,但实则不然。根据我个人经验,作业和展业不是自然的转化关系,也就是我们日常说的,案子做的好不等于案子能谈得好,也不代表能找到适合的客户。我的观点仍然是,合伙人与律师,是两个不同的职业,特别是在展业上的能力,需要从零学起。




先说重点:


1.认清自己的能力,才能制定客户目标;


2.业务方向、交际范围、销售能力,在获客这件事上缺一不可;


3.拓展市场的奥义是,尽可能找到自己舒适区的最大范围,然后在里面使劲打滚。



一、你能想到的,你能找到的,你能搞得定的


在考虑专业方向和客户画像时,请拿出一张白纸,画出三个圆,填入“你想得到的”、“你能找到的”、“你搞得定的”。


(1)你想得到的客户,是你的目标客户群体,代表着你对未来业务的定位。


想得到的客户,大部分来源于做工薪律师或团队律师期间所服务的客户,你可以先把过去三到五年服务过的客户作出一个列表,从列表里排除业务上不想做或者不想接触的客户。比如,跟着前老板时,可能既有国企大型诉讼案件,也有小型民企常法项目,还有某位领导亲戚的离婚案件,在列表里就可以将明确以后不想做的先划掉。(划掉只是代表不会主动拓展,但如果业务主动上门,建议还是要考虑一下。)


现在你有了一个初步的想得到的客户清单。但你需要更详细去拆解和延展这个列表,比如你服务过的互联网公司比较多,这也是你想发展的方向,你可以再顺着这个方向,列出更多的“想得到”的同类、同级别客户。如果实在没有思路,看看这个行业的行研报告、友商信息、上下游新闻,可能都会有启发。


(2)你能找到的客户,是你的交际范围,代表着你的客户获取能力。


大多数律师的最终目标都是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或者项目,既能体现专业能力,又能保障经济收入(其实大家的目标肯定是钱多事少,如果有这种业务,请第一时间告诉我图片)。但这个目标当然好,但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上不了清华难道是因为不喜欢么?所以,在规划目标客户群体时,还应该从自身可以触达的客户中去挖掘需求。


大部分律师独立前期的业务都是来自于原有的交际圈及延伸,最近的是亲戚、同学、前同事,再有就是业务方面的老客户、同行圈子、甚至是对手方,当然如果你是个社交小能手,那么一起打游戏的战友、一起踢球的兄弟、甚至是各类社群乃至社交软件都能成为你扩大交际的手段。


我发现,身边的朋友们动不动就以“社恐”自居,甚至成为了一种新世代人群的政治正确。这如果是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工作态度,那就欠佳了。如果你在第一课和第二课上已经明确了目标和成本,那所谓“社恐”只不过是懒惰和胆怯的借口而已。无论你专业上如何优秀,最终还是要通过社交来让潜在客户了解并接受。


我在团队内始终主张每个人都要“积极营业”,从合伙人到初年级律师皆是。交际能力也是需要不断锻炼的,不妨先从兴趣爱好、近旁好友等熟悉的圈层入手,再到专业化的展示和交流,最终在自己的领域内成为练达的高手。而不要像很多红圈所的律师,在职业生涯早中期,主动或被迫放弃了社交活动,直到面临晋升合伙人时才考虑案源,那肯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你搞得定的客户,是你的服务能力范围,代表着你实际的销售能力。


第三个圈的内容是最难填写的,需要你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服务能力有着更清醒的认知。大多数律师在独立初期,都会陷入“想做”和“能做”,“过去能做”和“现在能做”的纠结中。业务型律师,特别是脱胎于大所大团队,过去的业务能力脱离不开平台、团队的加持。即使是更具有个人色彩的诉讼业务,过去能接到、谈成、办成,也大多有律所、大合伙人的因素;而需要团队协作的非诉业务等,更少不了大平台因素了。



搞得定,是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外化的体现,个人业务能力再强,也需要被客户感知到并愿意为此买单。因此,“搞得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你的销售能力,说服客户信任和接受你的能力。新团队、新品牌,本身在市场上需要一个被认知和接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也是合伙人销售能力的不断提升。



销售能力,有时候跟专业优势无关,更多是跟性格、表达、策略有关。投资圈有句话,投资是“花钱投我听得懂的故事”。同样,如何能让客户“听得懂”我们的法律服务,才是合伙人们销售自己和团队的重要指标。有的合伙人更善于跟国企客户打交道、而有的更能够融入创业者的圈子;有的合伙人愿意用专业文章和复杂逻辑打动客户,也不影响有的合伙人就是能够在高尔夫球场和酒桌上影响客户;有人性格火爆,让需要维权的客户充满信心,有人性格温润,更能抚慰人心。 



二、拓展客户的奥义是尽可能找到自己舒适区的最大范围,然后在里面使劲打滚



「想得到的」是业务方向、「能找到的」是市场能力、「搞得定的」是销售能力。这三者缺一不可。想清楚这三件事,大概率是对自己有着深刻自省的,也对未来有所规划和期待。当然,这个三个圈本身不是锁死固化的,对于能力边界的探索,本身就是能力提高的一种途径。



想得到、能找到、但搞不定的,可能是未来几年后,团队更成熟、能力更强之后的客户。



能找到、搞得定、但是不想要的,可能是目前团队为了现金流而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衍生机会。



想得到、搞得定、但就是接触不到的,那就更应该放下偶像包袱,主动出击走出去,针对目标客户制定相应的市场策略。



而能够凑齐这三个要素,不仅可以召唤明确的客户群体,更是当下就要启动的市场工作清单了。



而这个三个圈的最外围边界,才是你现在能力下,真正舒适圈的最大范围。我发现这一点很多时候会被忽略掉,大多数人认为舒适圈是指“最舒适的区域”,就是不怎么用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项。但事实上,真正的舒适圈,代表着能力的边界地带,甚至就应该会带有那么些许的“不舒适”的感觉,但又通过能力范围内的努力能够触达。



举个例子,你通过朋友认识了他的某位同学,这位同学在你目标客户公司中担任比较重要的岗位,社恐的你要不要去主动联系、约见、拜访这位“朋友的同学”呢?再举个例子,你有机会参与一个行业论坛活动,主办方问你是否愿意参与论坛前的晚宴活动,你是否还信奉不愿参加这种商务social的想法?舒适区不是用来画地为牢的,而应该是为你愿意走出拓展市场第一步的底气。诚然,拓展客户不像业务工作,很多时候都是缺乏正向反馈的,甚至是收效甚微。即使你去拜访了也并不能转化为业务机会,即使你去参加晚宴,也只能获得与潜在客户的一面之缘。但如果没有第一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很多时候,我将市场活动的效果称之为“尽人事、听天命”。虽然结果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前面的“尽人事”反而是自我要求的动力。正是因为在最小舒适圈中不那么费力,反而在“不那么舒适”的最大边界中的“使劲打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市场活动,需要有持续性、连贯性,也需要由量变引发质变,同时也需要一些些的机缘和运气。如果你认为写公众号是你舒适圈的一部分,那么请坚持不要断更,同时,考虑读者和受众渠道,调整主题、写作方法、观点视角等等;如果你觉得线下拜访才是你最好的舞台,那么将你的时间表列出来,将潜在客户一一填入拜访计划中,也要根据需要制定定期回访、邀请参加活动等等激活客户需求的动作……


这些都是你愿做的、你能做的,但做起来没那么轻松容易,需要认真琢磨、时时复盘、不断改进的。更重要的是,当你开始考虑这些,并且从空想变成计划,从计划开始落实的时候,飞轮就开始转起来了。


这样,慢慢来,会比较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