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玮:合伙人养成课:第一课「目标与OKR」

(2022-11-16 11:58:54)
标签:

火天律师

济宁市

夏磊

分类: 律师营销及行业发展

卷首。


几年前在与美国律所交流时,一家top所负责人说,「我们律所的核心产品是合格的合伙人。」这句话一直让我铭记至今。在跟新则大鱼对谈时,我曾经说过,合伙人和律师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从工作内容到职业能力要求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大部分律师行业内的培养都是针对于初入职场的青年律师,以执业技能为主,一方面这类技能通用性较强,另一方面也是不会“出错”的培训内容。而对于执业一定年限,即将或者已经跨入到合伙人行列的行业砥柱们,似乎是被动地走到了如今位置,却几乎难以找到可资参考的信息,原因也不外乎四方面:


一来,国内地域区别、律所形态、律师个人素质和背景差异性大于共通性,难以总结出一套具备普适性的晋升合伙人方法论;


再者,律师行业在短时间内跨越式发展,大部分目前的大律师、合伙人们都是时代红利的宠儿,即使有所总结,可复制性抵不过时事变迁;


还有,“业绩好、业务优而合伙人”是大部分律师晋升的基本逻辑,而对于合伙人的其他能力(市场、管理)的刻意练习,要么失焦,要么逃避;


最后,随着市场红海化的激烈竞争,合伙人的成长之道有时候成为敝帚自珍的秘辛,年轻律师先好好干活,别考虑那些有的没的。


而我作为一家年轻(年幼?)的律所的主任,象星几位创始人除了法律人身份外,都有创业经历,我们也把这次设立律所视作一次共同创业。而年轻律师独立并成为合伙人的历程,同样也是属于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我们把内部合伙人培养复盘的一些内容,固化成文字,不仅对于律师,至少可以泛至服务行业,乃至大多数创业者的初期,都有所裨益。 


一、为自己负责的OKR

啊!合伙人第一节不是专业能力、业务素养么?不是。成为合伙人,或者成为独立的业务个体,第一课是:


 你需要为自己负责了!!!


这是区分「员工心态」和「老板心态」的最核心区别。上一段创业时候,我们常说,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跳进海里」。当员工自然可以横躺竖躺怼天怼地天天骂娘,但一旦作为合伙人,所有的问题、不利因素都是不可变也不可躲避的题面,而能够改变的只有在给定条件下答出更有创造力、执行力的答卷。 


无论title如何,当你掌握了目标制定的权力和责任时,你在一个组织内的地位就转向了更独立的身份,管理者、头儿、合伙人、老板……在为别人负责之前,首先要能够为自己负责,那就是为自己定下目标和OKR


这件事难么?当然难,特别是在独立初期。大部分人的思维是:根据以前的情况,制定以后的目标,但在独立执业那一刹那,过往的经验几乎瞬间失效。作为员工时的目标,都是围绕努力做好手头每一件现实的任务,最多再加上自我学习更新的安排,每个年度员工的总结会上,不管上一年的工作多么卓著,下一年的计划都会显得空洞;但作为创业的合伙人,目标必须转化为下一个时间周期(月、季、年)的具体可实现可感知的行动及成果。


合伙人必修第一课,不妨从设定一个超过三个月的目标(季度、半年或全年目标),并制定一个围绕目标实现的计划做起。KPI和OKR是两种最常见的目标工具,市面上无论是书籍还是文章都不少,大家动动手都能搜到。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更适合关键绩效指标非常明确的工作,属于刚性目标管理,如销售、生产类管理;


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是将目标与关键成果进行结合的方式,目标先行,配合关键成果作为落地计划,更适合初创的团队进行柔性管理。 


二、目标,是一个数字,你得有一个让你跳起来够得着

1.把虚无的目标变成一个具体的数字


从小到大我们制定过无数的计划和目标,“好好练习英语”“我要开始减肥了”“今年我想研究一下数据合规”“咱们得提高业绩”,这些目标有两个共同特点:


 几乎没有能实现的;

 几乎没有能实现的。


前者是指结果意义上这些目标没有实现;后者是指从目标本身也不具有可实现性。


什么叫“好好练英语”,为了年底拿到雅思考试7分?什么叫“开始减肥”,是三个月减重20斤?什么叫“研究一下”,是输出10篇研究文章,还是准备一场深度分享?什么叫提高业绩,是总创收提高30%,还是人均创收提高20%?


而对于一个需要负责任的合伙人而言,最重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收。律所和律师业务的数字性目标向来难确定,除了个人努力因素外,往往跟外界大环境、经济形势、客户发展、司法政策、机缘运气等紧密相关。初级合伙人很多时候想,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定目标有什么用,不如走一步看一步。但其实这些并不是定目标的难度,而是实现目标的难度,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我自己在高考时候是“考前估分报志愿”,在还没有考试前报志愿,真的是两眼一摸黑,谁知道今年题目难易程度、个人发挥情况、以及本地区所有考生的水平呢?所以考前报志愿,更加需要依据“平时水平”来决定。这和初级合伙人们的情况类似,无论是从律师发展晋升来的、还是从法务或者检法离职来的,都没有既往的业绩数据作为参考。但事实上,过去的业务方向、业务水平、交际活跃度、资源储备,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最后综合可以汇集成一个可以量化的创收数字。 


2.有基础地量化你的目标


前三年的创收数字往往是最不好预估的,缺乏历史数据,缺乏市场检验。如果大家接触过资产评估工作就会知道,对于资产价值的评估有两种常用方法:现行市价法和成本重置法。套用到对创收的预估,也可以变成:


(1) 对未来有明确市场预期的,根据市场情况判断;

(2) 对市场情况无法准确预估的,根据成本情况判断。


合伙人的成本这部分最容易被忽略,在后文中将专门来讨论。合伙人的初始成本一般包括:合伙人个人基础成本+团队基础成本+律所基础成本+市场拓展成本。其中:


(1) 个人基础成本,可以按照原来工薪律师时的成本(工资、税费、五险一金、福利等)来折算,不能因为当了合伙人导致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下降;


(2) 团队基础成本,如果有聘请律师或者助理的,将团队成员的各项成本(可以跟律所财务人员请教)都计算在内;


(3) 律所基础成本,需要考虑与律所发生的包括税费、管理费、办公室租金、提留款项等等各类投入,一般律所基础成本在创收额的20%-30%之间;


(4) 市场拓展成本,无论是市场拓展、业务渠道还是同行合作,都会发生一定的成本费用,这部分难以准确计算,但一般可以创收额的10-20%进行预估。


有了上面这个数字,就可以初步得出创收目标的基础数字了。


比如一位高级律师,原个人基础总成本50万元(大致税前年薪30万元),今年独立成为合伙人,聘请一位年总成本15万的助理,律所的总成本是创收的25%,那么假设创收基础金额为R:


R=50+15+25%R+15%R 


很容易解出当年的创收基础金额R约为108万元。创收高于这个目标,这位初级合伙人的个人收入才有可能比原来做高级律师时有所改善。这是业务的底线,如果达不到,那今年的业务就是“亏本”了。而如果想有所积累,为明年的业务拓展攒下一些成本空间(假设还有15%左右的纯利润盈余),那么创收基础金额R就要提高到145万元。所以说,合伙人真的不是一个看起来那么轻松的工作呀。 


3.“跳起来够得着”


上一段创业时,我们对于新产品或者新业务的目标,用一个很玄幻的标准来考量合理性——「跳起来,够得着。这是杰克·韦尔奇在管理中使用的一种方法,让目标既有挑战性,同时又具有达成后的激励效果。作为目标,应当具备一定的“让人不舒服”的能力,否则这个目标就确定的过于简单了。相比于KPI考核的硬性指标,OKR中的O应当留有20-30%的宽容度。


因此,作为律所负责人,我在和刚晋升合伙人沟通时,一般会把他们自己预估的目标数字,向上提高20%-30%,来作为最终目标。这部分的浮动量,就是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部分。


除了创收外,新晋合伙人还应该对市场活动团队建设制定相应的目标。所有的目标最终都需要落到一个数字上,而不是只是像“我要学英语”一样说说而已。 

 

三、计划(KR),是一串数字不是形式主义的口号而是可执行的方案

有位初阶合伙人在跟我交流时候说,定目标有什么用,不就是喊口号么?如果说定目标有一定拍脑门的成分,那么制定一份目标的落地计划,才是踏上合伙人道路的第一个台阶。 


1.拆解关键成果


制定计划的第一步,是将目标拆解为关键成果。在拆解目标的关键成果时,更多考虑实现目标的路径,并将路径予以量化确定。比如,100万的创收指标,并不是分解成一季度多少二季度多少,这种单纯数字上的拆解,并不带有达成目标的方法,无法在没有实现时予以复盘和修正,也便失去了管理意义。因此,与目标匹配的关键成果,才是对合伙人业务本质进行的深入思考,也才能真正符合第一性原理。


比如,拆解创收目标的时候,就要问自己,做什么事才能增长创收?这件事跟业务和客户类型密不可分,同样是100万的创收,对于大项目而言,1-2个就足够了;对于一般常法而言,可能需要10-15单;对于小标的业务而言,可能需要20-30件。而更有可能的是,拆解成5个平均客单价10万的常法和2个平均客单价25万的诉讼或项目。 


2.追溯上游成果


有了这样的目标拆解,就能进行第二步,成果追溯。也就是要实现这样的成果,需要前置性地完成什么样的工作/成果呢?比如,5个常法客户,可能来源于20-30个潜在客户资源(意味着转化率在16%-25%左右),那么,为实现5个常法客户的细分目标,就要至少接触并拜访20-30家潜在客户,这样也就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KR。


如果愿意,可以再进一步,这20-30个潜在客户从何而来呢?是从社交活动中来,还是从讲课中来,还是从某些特定的园区、协会、行业组织中来?由此可以再细化为参与几次大型会议活动举办几次中等规模的讲座加入什么目标明确的社会组织等。创收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可以用「销售漏斗」的方法予以简化:


(1) 品牌活动(如写文章、发布短视频、参与评奖);

(2) 市场行动(如参与或主办讲座、建立市场合作渠道等);

(3) 销售行动(实际一对一拜访、具体项目磋商);

(4) 成交


以此上溯,都可以作为创收目标的KR,并且落实到具备数字的执行方案上。 


4.必须完成的KR 


相较于目标的柔性管理,计划(KR)则是必须要完成的。因为KR对于O而言,往往是必要非充分条件,也就是你都实现了KR,O也未必能实现,还需要其他多方的机缘巧合,但如果KR都做不到,那么O只能靠老天眷顾了。所以我个人理解OKR管理,多少有点“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我们能够为之努力的,只有将那些关键指标做到“万事俱备”,再期待机遇的东风到来。 

 


四、成为合伙人的第一课

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以及与初阶合伙人交流中,有两种情绪一直在反复打架:对未来的宏大理想和在当下的手足无措。在如今行业激烈竞争的红海中,需要不断将理想丰满填入骨感的现实中。对抗焦虑和内卷的最好方法,反而是「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难,但千里之行,积于跬步。 


今年还有不到三个月,可以先作为OKR方法的时点,在年末时候再深入思考下一年度或半年的目标和计划。


这样,慢慢来,会比较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