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首 庞德《观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译
(2016-02-09 22:00:38)分类: 仗剑译诗一百首 |
注:译给自己看的。遵循内心和古汉语,现代汉语精神,不喜欢绕道走罢。
《地铁车站》为现代诗歌的划分时代的范本,庞德乃西方现代文学诗歌一道分水岭,与现代西方绘画的印象派相似,强调以文字表现观察到之事物给人第一印象的意象,感受。相对于庞德求学于东方的诗歌,对后之美国最优秀的诗人默温,加里斯奈德,威廉斯,詹姆斯赖特等影响巨大。庞德诗选日本的俳句倾向于民间俚语,而东方写景诗歌真正之高峰在古代中国的唐宋诗词。唐大家王维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只以名词动词写意,而境界自空远。这和西方文学诗歌自古希腊已降,到英国的莎士比亚以理叙事完全不同,古东方诗歌从不以诗词说教,即便是以诗明志,也不过陶公之“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以物言志,以景抒情,物我两忘矣。但王维与陶渊明之境界过于豁达和率性,外国人难以仿学。但唐之贾岛的苦吟,对字词的推敲斟酌,却能学习之。不可得杜甫之“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却可得如贾岛之推敲“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1916年庞德在《回忆录》有对这首诗之创作解释:“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是一个美丽的人。”他意识到意象写成诗歌文字的困难。
庞德对地铁车站的所见所得,一直找不到合适之诗句表现对应,用维多利亚英语传统之长诗也不能达意。从东方诗歌获得灵感而见于文字。东方诗歌简洁的字词,放弃形容词,特别以唐宋诗词的名词,动词来表达印象派式的客观的瞬间意象,对自然和所见完全不掺杂个人之感情色彩。
——庞德著名的意象主义三原则:1.直接表现“事物”,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2.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3.至于节奏,采用音乐性短语,而不是用节拍器的节奏来写作。那么,这首《地铁车站》就是意象主义三原则之最佳范本。
我最后强调一点个人之见:庞德他们借鉴的古中国人用的单音词的表现力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和多音词无法比拟的。但我翻译时考虑再三,还是用现代汉语的白话多音词句来翻译“地铁车站”罢,这也是方便对读者的考虑。另以古韵文字再译一首,以七绝韵式倒装了,望能重现庞德的古中国文字之意境,契合英文原意。(注:红颜可指少年,亦指年轻之人,也指女子。刚好合庞德看到的“美丽的脸庞”。)
第24首 埃兹拉 庞德《观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译本
观地铁车站
庞德 文
光之暗面
白话版
2016-02-09
人潮中浮现一张张幽灵般的脸孔
黑枝上闪亮一抹抹湿漉漉的花瓣
观地铁车站
庞德 文
光之暗面 译
古韵版
2016-02-09
庞德 文
光之暗面
古韵版
2016-02-09
一抹墨枝湿花瓣
人潮驿站现红颜
人潮驿站现红颜
地铁车站
赵毅衡 译
人群中这些面庞的闪现;
湿漉的黑树干上的花瓣。
地铁车站
余光中 译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鬼影;
潮湿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
江枫 译
这些面孔似幻象在人群中显现;
一串花瓣在潮湿的黑色枝干上。
在地铁车站
飞白 译
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地铁车站
杜运燮 译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在地铁站
罗池 译
人潮中这些面容的忽现;
湿巴巴的黑树丫上的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
陈彧慜 译
这些脸在人潮中明灭
朵朵花瓣落在
湿润的
黑粗树枝上
英文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Ezra Pound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