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加的理性思考
(2021-03-16 15:05:46)分类: 语文教研 |
新高考语文主观题增加的理性思考
——以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为例
内容提要:
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因其试卷结构、试题设置、题型多样而倍受关注。而新增加的主观题则更引领了新高考的导向。然而,新高考为何要增加主观题?增加了多道主观题会给考生成绩带来哪些变化?全国新高考语文卷的使用省份到底有怎样的反响?新增的主观题有利,也有弊吗?其益处有哪些?其不利又如何矫正与避免?本文试从理性的角度进行深度的分析,以期使新高考语文命题难度更合理,导向性更鲜明。
主题词:新高考 主观题利弊
如果把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卷与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卷做对比,你会发现新高考语文卷增加了五道主观题,分别是第4题的下定义,第14题的文言文简答题,第19题的比喻相似性,第20题的句式比较,第21题的语病修改。为何新高考语文试卷要增加主观题的题量?增加主观题目意图是什么?增加主观题对考生答卷有何影响?因为是新高考语文卷,只有山东省一个省市使用,这套试题属于实验性质。而我们理性分析其主观题增加的积极导向与影响,不管是对今后的新高考语文命题,还是对新高考实验区的积极引导,都是很有意义与价值的。
一、新高考语文增加主观题的积极导向
为何新高考语文试题卷要增加主观试题?其导向何在?答曰:其根本在于
1、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从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卷来看,其第3题、第4题、第5题、第9题,都在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3题重在考查“沿革地理的范畴”,重点考查“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第4题是给“历史地理学”下定义,重点考查概念信息的提纯与概括整合能力;第5题是对“材料一行文脉络”的分析,重点考查考生对文章逻辑层次的分析与把握;第9题是考查散文“空间与时间两条线索行文”的分析,是重点检测散文结构的逻辑构成与复杂叙述的行文脉络。在这里,我要单独说说第4题“下定义”的主观题考查。这个题目4分,要完成这个题目必须做到两件事,一是明白如何下定义,就是注意“种属”关系,大概念与小概念要明确,如“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等等;二是要从材料中梳理出有关“历史地理学”的特征、研究对象与学科研究的意义,这些信息分散在“材料一”中的第五自然段与“材料二”中的第一、二自然段。发现这些信息很重要,而提炼、分辨、整合、准确表达这些信息尤为重要。要完成这些任务要求,其根本在于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增加了文言文信息整合能力的考查。
3、增大了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要求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从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卷来看,新增加的语言运用主观题有第19题、第20题、第21题。第19题考查的是“比喻的相似性”,要求“比喻具有相似性,对文中画横线文字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这个题目是在考查修辞的运用与理解,本题不是简单的认知修辞,而是深层理解修辞本身的内涵,是对修辞的具体剖析。第20题是对句式不同效果的剖析,答案从三点做出分析:强调重点不同,适应位置不同,语体风格不同。第21题是语病的判断与修改,本题的实际功能是语言要运用规范,表达准确,本题重在考查考生认识语病现象与准确修改语病能力。
二、增加主观题所带来的问题与影响
我们深入分析新高考语文试题主观题增加的优势,并不是说就没有问题,改革就一蹴而就了。今年是全国新高考语文命题的第一年,其试卷结构、选材内容、题型设置等都有很大变化。特别是新增主观题的变化,其问题与影响显而易见。
1、明显增大了试题的难度。
2、
由于新增了主观题,其思维量与书写量也会显著增加。思维量是无法来直接叙述的,思维量主要指思维的时间与思维的空间含量。考生在思维的时间上,由于主观题的增加,肯定要比选择题用时要多。在思维的空间上,考生阅读之后的思维反映与思维转化、思维表达、文字书写,将大大增加考生的思维难度。在这五道题主观题中,思维含量最突出的是第4题的下定义、第21题的语病修改。
新增五道主观题的书写量,从国家提供的标准答案看,共增加445字。具体到这五道题,第4题的下定义增加了84字;第14题的文言文简答题增加了30字;第19题的比喻相似性增加了72字;第20题的句式比较增加了165字;第21题的语病修改题增加了94字。
3、明显缩短了作文写作时间。
高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是固定的,在150分钟里完成的任务也是相对固定的。原来的高考试卷结构与稳定的题型,以及主观题与客观题的布局比例,是相对均衡的,其难度与区分度的控制也是得到社会与科学论证的。但由于课程标准的实施与新高考实验区的需要,高考语文试卷其命题内容与形式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但今年新高考增加的主观题,其题目的数量、难度、思维量与书写量确实是增大了。由于这些原因,学生做题的思考时间、组织文字时间、书写表达时间明显增加了,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作文时间。据高考监考老师反映,有不少考生作文写作太仓促,有不少考生仓促完篇,也有考生完不成800字。据山东阅卷老师看,今年有不少考生作文做不完,无法正常评分,这也直接影响了高考语文的整体得分。
三、
1、减少“语言文字运用”中的主观题数量。“语言文字运用”占20分,新高考试题中只有1个客观选择题,其余4个都是主观题。而原来的高考试题里,有3个客观选择题,2个主观题;且衔接句子填充题,又明显有客观题性质。两者对比看出,新高考的4个主观题,题量大,用时多,表述文字多,难度大。而第19题与第20题有明显存在“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如何修正?就是减少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客观选择题可以从成语、语句连贯、标点作用、修辞作用等方面交替出题;主观题,可以从语病修改、压缩文段、得体表述、图文转换、句式组合等方面交替命题。
2、文言文的主观题一个设问就可以,不要叠加设问了。今年的文言文主观题看似简单,从答案看也好像简单,但从学生做题实际看并非如此。学生害怕遗漏,故意多写,也占用了不少精力与时间。
3、设题不要太大,“靶心”要明确,避免考点的重复考查。如第5题的行文脉络与第9题的时空线索题,其设题都太大,学生基本上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建议设题点要尽量具体一些。而第4题与第22题,一个题是下定义,一个题是新闻报道压缩,都是涉及到文字的简明与压缩,很明显撞车的现象。
4、今年的新高考试卷共23题,而其他全国卷共22题,最好新高考试题减少1个题。一套试卷最好还是固定在22题以内,新高考中取消哪个题目,可以商榷。我们建议取消新高考试卷中的第22题(新闻压缩题)。文字压缩题一方面在现代文阅读里会有相关压缩、整合题型,另一方面在语言文字运用题中可以与简明、连贯、得体一起交替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