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的一个新思路---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

(2021-03-16 15:01:40)
分类: 语文教研

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的一个新思路

    -------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关照

 

   张婧娴   王玉强 

(本文已经发表在2021年第1期《新校园》)

内容提要

研究高考文学类阅读的命题思路与答题思路,往往是一个难点,因为高考命题千变万化,其答题思路也千变万化。而作者通过深度挖掘文学类阅读题的一个主观题,通过一个视角发现了里面的一些规律性认知,就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这一个新的命题思路。尽管这个发现只是对于部分主观题而言,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发现。推而广之,高考很多主观题,往往把问题放在相同、相似或相对的几个概念之间,让你分辨、区别与联系。分析其命题思路与答题思路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 高考 文学类阅读  命题思路

 

文学类阅读,是全国卷高考语文命题的重头戏。分析其命题规律与答题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仔细分析全国卷《赵一曼女士》《理水》《建水记》阅读题的最后一个主观题,就会发现一个特殊的命题思路——“历史与现实的关照”。

一、感性认:信息的聚合

2018全国高考语文卷《赵一曼女士》阅读题的最后一题是:“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本题是直接考查“历史与现实”的叙述角度与表达效果,不回避“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直接显示“历史与现实的关照”内容是显性的题目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理水》阅读题的最后一题是:“《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本题是隐性考查“历史与现实的关照”的。表面看是考“故事”与“新编”的含义与特征,而实际是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故事”就是历史的传说,“新编”则是现实的对应,这是鲁迅借古代故事影射当时社会现实的。

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建水记》阅读题的最后一题是:“本文采用空间时间两条线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本题也是隐性展示历史与现实关照”的。表面看,是考查“时间与空间”的行文线索,而内在的思维逻辑,则是考查“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其“空间”线索就是“现实”的地点变化,而“时间”线索则是从历史文化到现实生活的叙述。

“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这一命题思路,并不是直接考“历史”怎样,“现实”怎样,而是紧紧糅合于具体的题目之中。其命题的角度,并不完全一致;而其命题的思路、答题的思路,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命题的角度——不尽相同,有从内容方面设问的,有从写法方面设问的,有从行文结构设问的;但其命题与答题的思路——内在的逻辑与思维方式,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与相同性,那就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去构想,去表达。

为何出现“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这一命题思路?分析其缘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提升考生的复杂思维力与文化自信力,就是在高考语文命题中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二是突出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与“关键能力”,落实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高考评价体系》。循着“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这一命题思路,研究文学类阅读的命题规律,探究其外在的显性信息与内在的理性逻辑、命题的出发点与答题的立足点、考生应具备的思维能力与文化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性认知:内在的思维能力、逻辑层次与文化价值

1、借助语言与写法,明确“历史与现实关照”中思维价值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感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在这里突出了三点:一是要在语言运用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要有意识地创设思维情境,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三是锤炼学生在分析复杂情境现象中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在“语言运用”中考查思维与价值,这不正映射了上面几个试题中写法的考查?如“叙述方式”“基本特征”“时空行文线索”等语言运用与文章写法的考查。选取历史与现实的材料,在复杂情境中考查思维能力,让“历史与现实”交融,通过关照历史,通过认识当下,来提升思维品质与明确价值取向。如何锻炼思维品质与价值?结合这几个题目看,就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分清“历史与现实”的具体内容,提升历史对现实的积极作用,提升考生的思维品质与价值追求

   如《赵一曼女士》阅读题的最后一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题目要求“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这道试题如何作答?还是要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答。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是“现实”层面,就是从现实意义、价值取向、突出主题层面分析——“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二是“历史”层面,就是从历史感、距离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层面分析——“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三是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2、通过对比辩证,认识“历史与现实关照中的逻辑关联

 我们知道,回答一个角度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性格特征?”“作品是如何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题目的作用是什么?”等等,这个相对简单一些,比较好操作。而考查两个角度甚至两个以上的角度,其需要的思维含量与逻辑关系将更复杂。如上面三套阅读试题的最后一题,其设问就相对复杂了。

历史与现实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这两者其实是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研究历史是为了什么?历史对于现实到底起了什么作用?现实又从历史中学到了什么?这就增强了历史关照、现实对应、辩证思维与逻辑层次“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2],这是克罗奇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观点[2]。历史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历史于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为何《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遗世独立?就是这些文章借古说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是当代人应该坚持的原则

如何认识历史对现实的演绎?高考命题人也在思考。鲁迅的《理水》是演绎大禹治水的,这是一个历史典故。但鲁迅不是对典故的扩写,不是古文的翻译,而是在塑造大禹正面形象的同时,又大胆讽刺了30年代中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丑陋乖讹现象,刻画了文化山上的学者教授、视察大员、水利局官吏等众多喜剧角色,组成了一个“古今杂的怪诞世界”。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形成了对比的效果。《理水》阅读题的最后一题要求:《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其答案可以依照“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这一思路来组织。可以从三个方面作答:先说“故事”的历史层面,分析历史故事有理有据与文化韵味——“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再说“新编”的现实层面,借助讽刺与虚构来讽喻社会不良现象——“‘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及创造性”;最后说“历史与现实的关照层面,分析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度——“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个“特征”就是历史韵味、讽喻现实的创造性、揭示社会主题的深刻性

3、透过文化现象领悟“历史与现实关照”中的文化传承。

如何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体现文化传承,也是高考命题人深思的问题之一。关于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承,这几年不管是国家倡导,还是课程标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都是十分迫切的。如何在文学类阅读中体现文化传承?可以说,有很多方面在落实,可以从选材方面体现,可以从命题方面体现,可以从答题方面体现等等。这几年,全国卷高考文学类阅读题其主观题有三大趋势:一是题目越来越大,着眼于整体感知;二是命题角度千变万化,灵活多样,着眼于反模式化命题与答题;三是文化含量越来越高,“上位概念”突出,着眼于文化认知与传承。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指出:“高考语文科要发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3](《中国考试》2019年第12期第22页)在这里,命题人鲜明地提出了要在“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中感受、浸润、熏陶中华传统文化。而我们看《赵一曼女士》《理水》《建水记》,其洋溢的革命文化、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文化,不正印证了这一观点?

而在文学类阅读设题中,命题人并不是单一的、机械的、直白地命制文化传承试题的,而是把“文化传承”这一深刻理念隐藏在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之中,隐藏丰富的真实的情境之中,隐藏在具体的内容、形象、结构、章法、特殊写法、语言艺术等特殊题目之中。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与“文化传承”有关,而是命题人往往会借助一些作品的历史记载、社会背景、生活情境,来渗透“文化传承”的理念,让考生理解、感悟、概括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历史感、文化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卷《建水记》阅读题的最后两题,很明显都是围绕“如何传承饮食文化与地域文化”而展开的。第8题“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答案是:“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这个答案,也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关照”来梳理。前者侧重“历史”层面——这个城市的饮食文化是历史传承与独特风物;后者侧重“现实”层面——饮食文化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饮食文化得以传承,形成了这座古城的独特品格。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则是从文章章法的角度,分析“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这个题也渗透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照”这个命题理念。答案是:“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这个题的答案,也可以从“历史与现实的关照”来组织表述。前者“空间”变化着眼于“现实”层面——地点的变化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还经过什么,最后写什么;后者“时间”变化着眼于“历史”层面——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传承,形成思想线索(由“明洪武二十年建城”,到“20世纪初建造”车站,到生机勃勃的建水,生命力生生不息)。这两个题目从题面看,都没有“历史”与“现实”这两个概念,但其本质、其内蕴、其时空线索,却隐藏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现实生活的生命力。这也是体现“历史与现实关照”这一命题思路的一个佐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8.

[2]克罗奇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8.

[3]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