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竞赛   淄博实验中学  段升群

(2018-03-28 13:00:36)
分类: 语文教研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竞赛

淄博实验中学  段升群

 

老师们,大家好!

感谢王老师和会议组织者给予我们这次大家交流的机会,我代表市实验2017级语文备课组把团队的做法简单地介绍一下,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老师们有点儿用处。

    一、充分认识参与全国性作文大赛获得重要奖项的重要性。

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报名,需要这个可以证明该生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成绩。目前,从学校、级部、老师、学生、家长层面,对此认识都很到位,参赛不仅是个体行为,而且是学校的“大兵团”作战。

二、正确地看待课堂应试作文与竞赛作文之间的关系。

群山出高峰,要想大刀阔斧地抓好作文竞赛,必须保证日常语文课堂处于成绩的“高位运行”状态。写好应试作文是一匹锦,参加大赛获奖是锦上添花。做好课堂应试作文,是做好参赛写作的前提。

应试写作与大赛写作相辅相成,应试写作的规律,“习得”的能力,能够“活化”阅读积累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的积淀,迁移为写作竞赛作文的一般能力。反过来,竞赛写作所要求的开阔视野、创新能力、不羁表达,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从而反哺应试作文。

这几年,我们组一直不折不扣地落实王玉强老师关于“下水作文”和“提升经验到学术”的要求,探究规律,亲力亲为,精细教学。我们参加“阳光高考”官网上有价值的写作竞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且档次一流,如2017届学生参加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第二届全国决赛,宗语飞同学获得一等奖,第三届全国决赛,王瑞敏同学获一等奖,并获曹文轩老师亲手颁发的第一届唯一一个“草房子文学奖”。目前,我们2017级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学生集体参赛。

三、通过各种途径,研究大赛作文特征,并将参赛辅导课程化。

首先,走出去学习。每年度我们要派辅导老师随参加决赛的学生到比赛现场,参与全过程,学习研究该类大赛的特征,并适时进行知识迁移。例如,第三届北大培文杯决赛题目取用的题材是,奥本海默的《物品——带皮毛的午餐》一图,而在第二届决赛后辅导,曹文轩老师曾给参赛的同学们讲了一个走失的杯子回家的故事,用童话的语言,动情讲解,很多孩子被感动得热泪盈眶。若以他的故事为第三届决赛题目破题,进行拟人化处理,可以得到不俗气的成绩。

第二,请进来讲解。我们曾在2016年请北大中文系的老师,到我校做了《石头与闪电》的学术报告,3个多小时,学生喜欢,掌声不断。

第三,自己走出去,开放交流,不局限于自己的校园。例如,我在2015920日,在山理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做了“好山好水好文章”辅导报告。2016717日,在曦园会议厅,做了“锻造一把雕刻汉语的刀”的主题辅导报告。2017723日,在元素生活书店,做了“中学生创意写作公益讲座”。在为参加创意写作的同学和家长答疑解惑的过程中,自己也找到了很多要研究的问题。并在刊物上,与大方之家交流,以求批评指正,如我将一些想法梳理了一下,题为《创意写作,一泓清泉》,刊发在《中学语文》上后,南方有些学校将其收录为教师推荐阅读篇目。

第四,将大赛辅导课程化,有目标有计划地讲解竞赛知识,适时展开训练。

当下,我们带的是2017级学生,事实上,成绩卓越的孩子更需要竞赛成绩,级部将前100名组建虚拟平台。就写作竞赛,我们进行了3次集中辅导,每次三节课,备课组让我负责。20171211日,以汪曾祺、张爱玲等的文本为例,从“文学的意味”切入,讲解怎样写出富有文学意味的语句;2018112日,以明代王鏊八股文、清代桐城派古文等为例,探究中国诗文普适性的“起承转合”规律;118日,以《聊斋志异》、好莱坞剧本等为例,指导学生如何写出“大于自己”的叙事作品。

四、成绩的取得,首先源自于阅读的积累,要指导学生要阅读经典,特别是要阅读文学大师的简短文本,并且不局限于教材和传统经典。

第一,有些竞赛题目的解读是直接靠阅读的,就直接使用阅读的语料。

如北大培文的第三届决赛题目之一是: 201644日,中国作家曹文轩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得这一殊荣。曹文轩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的作品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但它牵涉的主题却是寓意全人类的,我讲了一个个地地道道的中国故事,但同时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故事。”以下是曹文轩的十部代表性作品:

1.《红葫芦》, 2.《蔷薇谷》 3.《草房子》 4.《天瓢》 5.《红瓦》 6.《根鸟》 7.《细米》 8.《青铜葵花》9 .《火印》 10.《蜻蜓眼》

请从中选取不少于五个作品的名字,作为作品的重要构成元素(不必与原著相关)创作一篇作品,题目自拟,体裁不限,不超过3000字。

我校的王瑞敏同学恰好全部读过,一气呵成,荣获本届全国第一。

第二,有些题目,需要老师指导,同学们才能够弄清楚,那就仔细讲解。

如当下的第五届北大培文杯的初赛题目之一是:请阅读诗歌《点灯》,展开联想和思考,自拟题目,创作一篇3000字以内的作品,文体不限。

点灯

陈东东

把灯点到石头里去,让他们看看

海的姿态,让他们看看

古代的鱼

也应该让他们看看亮光

一盏高举在山上的灯

 

灯也该点到江水里去,让他们看看

活着的鱼,让他们看看

无声的海

也应该让他们看看落日

一只火鸟从树林里腾起

 

点灯。当我用手去阻挡北风

当我站到了峡谷之间

我想他们会向我围拢

会来看我灯一样的

语言

在与备课组老师们讨论之后,我们作了如下赏析,由我执笔形成小论文,用QQ平台和微信平台,发给每一个同学和家长,大家一起来思考:

“诗无达诂”,古今一也;但是,作文有道,立德树人。如果把诗作当作作文的题目,那么,审视语料的时候,就有审题、有立意。

诗作题目是“点灯”,不是“灯”。点灯,是个动宾词组,是个比喻性的说法。这就要追问:“灯”是什么?“点灯”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点灯”?怎么“点灯”?“点灯”的意义是什么?

《点灯》全诗三节,内涵丰富,充满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又是两者的和谐统一。诗歌里边的意象很简洁,但很完整,构成一个有机的意象群落。然而,就人称而言,有“我”、“他们”,没有“你”、“你们”,然而,“你”、“你们”是存在的,就是你——阅读者、交流者、思考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诗又是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

第一节与第二节是相对的。“过去”与“现在”相对出,石头是凝固的过去,江水是生动的现在,并隐含着未来

凝固的过去中,有灵动的历史,石头里有鱼化石,鱼化石保持着古代的海的信息。鱼,是自由的象征,而又是有限度的自由,鱼依赖于水,鱼化石依赖于石头,这其实只是量的区别。是自由,又是非自由,到底是自由,还是非自由?鱼,到底象征着什么,或者它的隐喻是什么?而鱼化石呢?是诗歌当中,始终没有出现的那个“你”或者“你们”?或者,压根儿就没有什么象征,根本就是一个引导“他们”去看的客体?

生动的现在中,有当下活泼泼的生命,江水中有活着的鱼,无声的海,便是江水的未来,此时无声,因为是未来在今天看来还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日头在落下,而火鸟腾空而起。火鸟如鹤,通体火红。落日如灯,火鸟如灯,灯如落日,灯如火鸟,灯、落日、腾空而起的火鸟,三而一,一而三,是耶,非耶?他们能分得清,看得懂吗?

点灯是那么确定,又那么不确定。这是一件小事,还是大事?若说是小事,无非点灯,看海,看鱼,看山上的灯,看落日,看一只火鸟。若说是大事,第一节,是一个宏大的时空,海,横的坐标轴,古代到现代,纵的坐标轴。第二节,也是一个宏大的时空,海,是横的坐标轴,日落下,鸟腾起,纵的坐标轴。两者,既有相同处,又有变化。

“点灯”是宏大的,非凡的,能把“灯”点到石头里、江水里,正是在灯光里,他们才逐渐能够看看。“点灯”又是微茫的,恍惚的,点灯对他们来讲,是“看看”的条件。

第三节,指向未来,包孕着一个面向未来的动作,有了看语言,然后呢?是否他们也会去点灯?一旦点灯,就完成了一个突破。

该节以点灯开篇,书写了两个情境,一个在北风中,一个在峡谷中,在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峡谷幽邃、不可测度的人生险境,应是强者,用手阻挡北风,虽然阻挡不住;站在峡谷之间,虽然渺小,但的姿态,毕竟是抵抗,是站着而不是倒下

“他们”会由旁观者,因为“看看”,在险境中,慢慢向“我”围拢,“看我灯一样的语言”。而为什么不是“听”?因为,北风会吹散声音,让声音消逝;峡谷会回荡声音,让声音重叠;都不真实,还是“看”吧。

我的“语言”,一旦我说,便成“言语”,然而,此与“海”,与“鱼”何干?“语言”是像灯一样的,如落日,如火鸟。有亮光的灯,有亮光的语言,照亮鱼、海、江水,过去、现在、未来。“我”的语言,传递的会是“亮光”,还有对抗寒冷和凶险的“温度”,来自于人体、人心的温度。

“我”,一个担当者,让他们“看看”,引领着他们,上下求索,不迷惑。“我”是否就是“灯”本身?既是本体,又是手段。

让“他们”知道“我”阻挡北风、站在峡谷之间,是勇敢者,用灯一样的语言去启迪他们,不忧愁。反观“我”,“我”应是一个充满着救赎精神的智者、仁者、勇者。“我的语言像灯”,那我自己就是灯。

点亮别人,首先要点亮自己。

文学富有“不确定性”是正常的,语文要求的“确定性”同样正常,我们取用其中确定的部分来立意。

因此,可以这样确定主旨:不惑的知者、不忧的仁者、不惧的勇者,点亮自己,照亮他们,感动你们,以灯传灯,光明弥满。

第三,对名著的推荐要及时。

如米·布尔加科夫、V.S.奈保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中篇、短篇小说就挺好,有些同学凭借着机智的模仿而获大奖。实事求是地讲,学生的创作从文章到文章的多,从生活到文章的极少,因为他不具备作家的生活阅历。

对名著的推荐要落实新课程、新课标要求,要全面、系列,早动手,我们是从中考完成之后开始布置,针对竞赛开列书目,高一新生来领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并下发阅读书目。

五、竞赛以创意为先,赛事的具体要求各异,我们把准备的工作放在日常,着力打造一个个富有创意精神的课堂,引领学生一并享受语文的教与学。

萌芽新概念、北大培文、创新作文、语文报杯等等,各有千秋,但都鼓励孩子们写作的文学追求,强调原创性。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融入了文学性写作的要求和训练。

例如,我们一直对王老师的《诗解语文》的精神落实得比较好,指导学生用诗歌的方式,解读文本,这很适合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表情达意的方式,很有趣而且很有用,当然,老师也要随之下水。如,

从前的汉字

——《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卡尔维诺)咏唱

 

从前的汉字像黑豆

马吃了,驰骤疆场;牛吃了,耕种万里平畴

文人把它种在砚台里

 

从前的汉字,很娇嫩

青楼女子把它放到麝香里熏染

纤纤玉手莳弄着平仄、四声和押韵

防止它们划伤歌喉

 

从前的汉字,在春天都会变成蝌蚪

就像教科书上的精子,都为生命而生命

夏至过后,变成绿背的青蛙

把天空喊得很低,把白雨喊得凄迷

 

从前的汉字,都半张着嘴

一个老渔翁都可以用柔软的柳条串一些,诗文中

叫做“渔舟唱晚”

 

那些黑皮的汉字,散着墨香

在精美的乐章里跳跃,在那些古旧的戏台柱子里

风吹过,道道裂隙都响着故事的余韵

 

从前的汉字,用来唱,用来诗,用来曲

竹子的纹理都束缚不住它

只好用白云般的宣纸、絮纸来包裹

让它像蚕种一般慢慢出芽,变成华贵丝绸

 

或者把它烧在光滑如秋水的瓷上

紧紧地贴着时光的胴体

 

从前的汉字,很美,很繁复地美

像春花般滴着蜜,像秋月般照着人影

 

描啥像啥,写啥是啥

今春种上一把,秋天会收获一斗

 

从前的汉字,会呆在铜器上,纸张上,悬崖峭壁上

在一场杏花雨后,纷纷乍开一场柔绿和浅黄

 

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从七言到长短句

然后瞪着黑黑的眼仁,直瞅着你,等你

等你,冒出一句傻话

 

老师们,各个学校的备课组肯定都有自己更深刻、更新颖、更有效的做法,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以上是我们一些做法,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