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乔湖先棉
乔湖先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9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益阳八景

(2020-01-29 13:29:34)
标签:

益阳八景

益阳

资阳八景

益阳十景

刘激知县

分类: 名胜古迹

现在益阳人多谈益阳十景,不及益阳八景,实属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先有益阳八景,后有益阳十景。

网络和当地报纸有多篇文章介绍益阳十景,也有文化讲座专门谈及。认为益阳十景是明嘉庆三十年(1551年),由益阳知县刘激与当时的龙洲书院院长蒋道临率龙洲书院的学子们一道编辑考证的并将益阳十景诗绘制成益阳十景图,一同刻制于益阳龟台山上,流传至今。

益阳人现在普遍这样认为,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益阳八景为何?益阳八景又源于什么时候?益阳十景是刘激所为吗?

一、益阳八景为何?

根据《湖广图经志书》(见图1),益阳八景又名资阳八景,它们是:西湾春望、裴亭云树、白鹿晚钟、关濑湍惊、志溪帆落、碧津晓渡、庆洲渔唱,甘垒夜月。需要指出关濑湍惊”在此书益阳县图中标识的是“关濑惊湍”(见图2),此景的名称后来多有变化,或为笔误或为志书编撰者自有意改动。《湖广图经志书》中益阳县图是目前最早的益阳县古城图,图2中益阳八景的标识可以辨认。

益阳八景
图1 《湖广图经志书
》益阳八景

益阳八景
2湖广图经志书》益阳县图(标识有益阳八景)

二、益阳八景又源于什么时候?

益阳八景这里指的是作为一个整体推出,而不是指单个的自然景观。益阳八景出现的具体时间难以确定。最早从《湖广图经志书》见到益阳八景(见图1和图2)。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是现存最早的明代湖广省志嘉靖志之前,湖广曾于成化二十年(1484)修成一部《湖广图经志书》。然不幸的是,是书书板因火而毁,未能流传下来四十年后,湖广图经志书续修之事提上了日程正德十二年(1517)冬,副都御史吴廷举奉命来湖广救济灾荒为熟悉情况,他从士大夫家中找到成化间薛纲所修湖广图经志书一书加以参考,发现是书记事仅至成化二十年之前,因虑后 来无所考见也,次年即移檄所司再修”。

在众人努力下,续修之志“辛巳秋,脱稿嘉靖壬午春,书刻完”。辛巳年,即正德十六年;嘉靖壬午年,即嘉靖元年亦即正德十六年秋,嘉靖志完稿嘉靖元年(1522)春,书板刻就刊行这说明益阳八景最迟出现在嘉靖元年(1522)春。

再看《嘉靖长沙府志》中益阳八景诗,见薛纲有题诗。薛纲,字之纲,浙江山阴人,天顺八年进士,成化十四年冬任湖广提学副使。所修《湖广图经志书》二十卷,体例俱遵《大明一统志》。遗憾的是薛纲纂修《湖广图经志书》今不存。如果益阳八景源于前一版,益阳八景至少在成化二十年就已有,甚至在成化十四年(1478)到成化二十年(1484)之间也有可能。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湖广图经志书》并无薛纲题诗,但其中有裴国器和罗安的题诗。裴国器何许人也,难以考辩。大金故武威姑臧人段季良墓表提到裴国器(胡聘之. 山右石刻丛编[C]. 清光绪二十七年刻本)平仓事、飞骑尉囗囗囗、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裴国器书丹并篆额,泰和二年立石”。泰和是金章宗第三个年号,泰和二年是1202年。遗憾的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金国时期的此人是益阳八景的题诗人。如果是的话,那么益阳八景的历史更早。此外,益阳网友提到“土贼裴国器”或与之有关联,虽然其人也在金代,但难以想象土贼裴国器”题诗益阳八景。另一位题诗人为益阳人罗安(1439—1508),明成化十四年进士,官江西按察使转贵州参政,《大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五》记载:“乙酉升直隶安庆府知府张冕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四川按察司副使罗安为江西按察使”,弘治乙酉为1489年。这为前面推想的益阳八景或出现于成化十四年(1478)到成化二十年(1484)之间提供了支撑。

明代李鑑也有益阳八景题诗,安化人。正统七年 (1442) 进士,景泰中知叙州,官终惠州知府顺三年(1459年)卒于任上。所以益阳八景出现的时间至少在1459年以前。如果知叙州时题诗,那么益阳八景早在景泰年间就已经出现。

另外,再看看明代薛瑄益阳咏古,诗云: 

澬水西来绕县流,烟波远接洞庭秋。津头客舫足江货,岸畔人家多竹楼。

甘垒草荒秋月淡,裴亭树老暮烟稠。浮丘仙子何须问,我亦当年赋远游。

怎么看都感觉包含八景之三景:碧津”、“甘垒夜月”和“裴亭”,甚至或还有“西望春湾”和庆洲渔唱”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

薛瑄什么时候到过益阳,有两个时间点的可能性较大,一是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拟重整风纪,薛瑄被任命为广东道监察御史,并监沅州银场,辖湘西十余县二十多处银矿有民夫五十余万人。这里多年管理混乱,贪污成风,亟待整治。他轮流驻于沅州、辰溪和泸溪等处,在任三年(1428-1430)。二是景泰元年(1450年),复官不久的薛瑄奉命前往四川,协助巡抚佥都御史匡平息川西苗彝作乱。两次离京到沅州和四川,一般来说必经益阳。两个时间点都早嘉靖三十年有100-120年之多。这样,益阳八景可能出现在宣德三年,这是目前本人认为益阳八景最早可能出现的时间点。

之后《嘉靖长沙府志》也提到了益阳八景,嘉靖长沙府志潘镒修,张治、徐一鸣纂。成书于嘉靖十二年(1533),显然,益阳八景当在其中(见图3)。不过八景的名字有些变化,如:白鹿晓钟、碧津晚渡关濑湍鸣,当然都知道不会重复,不过,看看罗安的题诗:

隔岸鸡声报晓筹,渡舟横泛柳烟柔。波摇残月穿轻棹,露湿征衫怯早秋。

撃楫何人偿夙志,济川今日属吾流。青山碧水休相笑,鲁史波波岂自由。

隔岸鸡声报晓,这里肯定是“碧津晓渡。李鉴有“烟锁绿杨津,朝喧争渡人”。刘激也有“曙色初分渡客频”,看来早期或为“晓渡”。但《嘉靖长沙府志》(早于刘激,迟于李鉴)的“夕阳低挂耀晴金”(见图3),显然说的是碧津晚渡”。另外,此句在《乾隆益阳县志中改为“东阳微露影沉沉”,并说此句原本朱志(益阳县志-朱銶)有载,“江(闿)志改作夕阳低挂近平林,非是“晓渡”和晚渡”在诗歌都有常见,不过唐代诗歌晚渡”好像多一些,骆宾王晚渡黄河》、卢照邻《晚渡渭桥寄示京邑游好》韦述《晚渡伊水》、刘沧《浙江晚渡怀古》、陆龟蒙《晚渡》,唐代之后好像“晓渡”更多一些。如明代童承叙《晓渡玉河桥》徐勃《晓渡彭蠡》、楚石梵琦《晓渡西湖》及宋代向滈《好事近·清晓渡横江》等。当然唐代也有罗邺《黄河晓渡》。本人偏好晚渡,或认为许古代的生活节奏没有现在快,或许更欣赏夕阳美景。或纯属个人偏好虽然常说“晨钟暮鼓”,但寺庙早晚都要击鼓撞钟,故“晓钟”和“晚钟”都见,如厦门天界寺的“天界晓钟”,也有德安八景“湴塘晓钟”。潇湘八景就有“烟寺晚钟”,大家也很熟悉“南屏晚钟”。既然有碧津”,那自然是“白鹿晓钟”(见下图《嘉靖长沙府志》)。至于关濑惊”和“关濑湍惊”或为笔误,“关濑”的出现稍晚,或也是笔误。

益阳八景
图3《嘉靖长沙府志》益阳八景

尽管明代明嘉庆三十年(1551年),开始出现益阳十景,但明代万历年间曹大佺编撰《大明一统名胜志》,记载的益阳八景。

不过同治益阳县志录有万历益阳县志(朱志)有十景图:

益阳八景

朱志十景图

康熙二十四年刻本《康熙长沙府志》和乾隆十二年刻本《乾隆长沙府志中记载的也是益阳八景(见图4),而不是益阳十景,由于《康熙长沙府志》的协修有益阳知县江闿,故推测现不存的《康熙益阳县志》也是益阳八景,而不是十景。这有些难以理解,或许十景当时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不过,同一时期即乾隆十三年《乾隆益阳县志载有益阳八景和益阳十景。另外,不同时期八景名字又有些许变化,如“碧津。这里不像是笔误,唐代赵嘏有“碧树如烟覆晚波”。虽然八景或者十景的排序各有不同,但“西湾春望”一般排在首位,或许其体量最大,基本上是面而非点,或许为县城最容易看到的景观。

益阳八景

图4 《乾隆长沙府志》益阳八景

由此可见,益阳八景最迟出现在在嘉靖元年(1522)春。

根据李鑑的题诗,毫无疑问,益阳八景至少在天顺三年(1459)之前就已经出现

有可能在景泰年间,即1450年-1456年,还可能早到宣德初年。如果是后者,益阳八景出现的时间比刘激任职益阳知县(嘉靖二十九年(1550)早了120多年,显然八景与知县刘激毫无关系

三、新添二景是刘激所为吗?

益阳十景自然继承前面提到的益阳八景,八景添加“会龙栖霞”和“十洲分涨”变成十景。《乾隆益阳县志》记载:“会龙栖霞,会龙山在治西南五里,山势高耸,夕阳照映林霞光栖焉。”又“十洲分涨在龟台山下,大小布列江心,宛若河图之数,水涨时分尤著”。还记载:“按旧景止八,嘉靖辛亥太史赵贞吉增后二景,今为十”。赵贞吉,四川内江桐梓坝人,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进士,授翰林编修,赵贞吉博学才高,皇帝朱厚熜对其颇为赞赏,并擢升他为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赵流寓益阳并讲学于龙洲书院(实遭权臣中伤)并题“龙洲书院”和“珠渊玉谷”。龙洲书院位于会龙山和十洲之间,故名。看来“会龙”和“十洲分涨”的增添相当的理想,暗含创建的书院。当时蒋信受刘激知县的再三邀请在龙洲书院讲学,传播他的心学思想。可以想象,当时的益阳知县刘激与蒋道林甚至书院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新增二景的讨论。不过他们应该知道,在前代的基础上增加两景风险不小。想一想,就算你现在是地方一把手,你敢不敢在潇湘八景的基础上再加两景,即使是加了,也未必流传下来。所以知县刘激与蒋道林对增添二景恐怕没有把握,那只好或者说正好有赵贞吉可以压阵,县志把二景归结于赵贞吉有其合理性。赵贞吉虽然是蒋信后辈,但毕竟人家是朝廷的大官,而刘激知县不过是七品芝麻官。

可见,把新增二景甚至把益阳十景的全部归结于知县刘激是与史料不符的。益阳十景的前身益阳八景可能在刘激任职益阳知县百年之前就开始出现。刘激或许参与了新增二景讨论,当然也认同添加的二景,同时也题了十首诗(乾隆益阳县志有刘诗十)。但县志明确“赵贞吉增后二景”。尽管如此,本人认为益阳十景并不比八景完美,原因在于十景含有两个“洲”字。

至于益阳十景的体会,当然每个人可能不同,但如果从单个字面上去理解,可能雅意全无,比如,认为“碧津晓中“碧”之用意事因为本地不喜欢“绿”字之故,或是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照映资江所致,这难免牵强附会,不敢苟同。

总之,益阳八景早在益阳十景几十上百年之前就已经出现,具体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名字稍有变化。益阳八景与益阳知县刘激没有关系,十景里面新增二景也不是归结于刘激,而是明太史赵贞吉益阳八景和益阳十景的排序在史料中各不相同,但“西湾春望”一般排在首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