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中俄狄浦斯情节的分析
(2011-04-06 17:44:33)
标签:
古希腊宋体《雷雨》《俄狄浦斯王》曹禺杂谈 |
分类: 汉语 |
《雷雨》中俄狄浦斯情节的分析
现代戏剧大师曹禺的处女作《雷雨》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向我们揭示的是一幕注定无法逃脱命运纠缠的人生悲剧,这部由周朴园和鲁侍萍繁衍下来的两个家庭的血缘纠葛的戏剧故事,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创作动机
关注一部作品我们通常是关注故事情节、人物行为及其命运,其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是由无意识所支配的。在《雷雨》中我们发现“命运”是可怕的,它一步步将人们引向未知的黑暗,每个人行动不仅体现个人的意志,而且还体现了另一个他们所不能控制的“命运”的意志,而这正是无意识的作用。弗洛伊德将无意识做为精神分析学的核心,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他认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好象是大海中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很小的一部分便是意识,而隐没在海水中的绝大部分是潜意识和无意识。这一部分虽隐而不见,但它支配着、决定着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在人的意识活动中占有支配地位,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在《雷雨》中周萍、鲁大海、周冲这三个男性人物的命运是值得深思的,他们分别走向了死亡和出走的悲剧道路,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人性的冲突、阶级的冲突、理想与幻灭的冲突等等,究其深层原因可以发现这其实正是“俄狄浦斯情结”
创作的主题
俄狄浦斯情结最早见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和王后生的儿子,生下后他便被抛弃了,因为神喻预示他将要杀父娶母,但他却在偶然的条件中发生争端并杀死了生父,随后与其生母结了婚,总之,《俄狄浦斯王》是一出悲剧,是一出人的力量对抗“命运”的悲剧,但弗洛伊德却别出心裁地认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在于“我们童年这些原始的欲望在俄狄浦斯王的身上得到了满足,同时我们以全部的抑制力量从他那里退缩回去,使我们这些原始的欲望得以被压抑下去”。[1]这里说的“原始的欲望”即是“俄狄浦斯情结”,他不仅娶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而且还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实现了他童年的复仇行动。
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理论中一个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认为处于大约3至6岁的儿童即所谓的生殖器期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并伴有乱伦欲望。年幼男童对母亲强烈的性依恋和占有欲使他将父亲假想成了情敌。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有关论述有:“很可能地,我们早说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父亲,同时我们的梦也使我们相信这种说法。”“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曹禺先生在他的这篇剧作《雷雨》中,很多的人物形象,人物间的关系都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体现,尤其是俄狄浦斯情结说,无论是显然的还是隐含的,在剧中两代人或一代人之间都有着深刻的体现,虽然表现的形式会不同,甚至有很大差异,但都展现了同样的一个主题。
在《雷雨》中,父亲周朴园不仅是一个专制资本家,更是一个冷酷的家长和父亲。大儿子周萍从小在父亲严厉管教下,表面上对其父亲周朴园十分佩服,但实际上他对周朴园只是敬畏三分,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话可说,这就使他在无意识之中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而对母亲十分渴望,于是和后母繁漪产生了乱伦关系,这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在周萍身上的体现,但后来他又爱上自己的亲妹妹,他的爱也是真挚和真诚的,但其本质是俄狄浦斯情结的继续。周萍对其母亲的爱已结束,所以这一情结不自觉地投射给一个亲爱的人,这个人就是他的亲生妹妹四凤。这一切都充分表现“俄狄浦斯情结”的内涵,并将这一情结表现得惊心动魄。
三、创作的作者心理
1、作者的童年的体验
根据弗洛伊德的对于作家创作动机的分析,他认为作家的创作心理受自身经历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童年和幼年生活的经历以及由这种经历所获得的心理上的独特感受,形成了作家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的诸种特征,决定了作家艺术世界的诸种状貌及独特指向。小说中涉及俄狄浦斯情结的作者大都自身有很深的俄狄浦斯情结。
作者本身具有俄狄浦斯情结。从曹禺的出生环境和经历来看,曹禺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十分强烈,这表现在仇父和恋母两个方面。曹禺的仇父情结表现在:一是他的父亲脾气坏使家庭空气不调和:曹禺屡次提及“我父亲脾气很坏,有一段时间我很怕他。”二是他父亲对他同父异母的哥哥态度恶劣。虽然曹禺的父亲对他很好,但对他的哥哥态度如此之坏,而且他哥哥三十多岁就死了,这只能加深曹禺对他父亲的对立。而曹禺生后三天母亲就去世了,曹禺回忆家世时总是提及对生母的怀念和他的孤独。一直到几十年后,曹禺已是垂垂老人,但一提起他生下三天生母便去世的事,他就会难过起来:
2、艺术家曹禺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完成对于主题的表现。
曹禺在文中反复强调剧作是由“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我心灵的魔”、“无名的恐惧”、“作祟的心情”引起的,它可能是什么呢?从荣格对集体无意识的论述看,它只可能是曹禺对集体无意识的幻觉。荣格论述集体无意识说:“这是来自人类心灵深处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与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这是一种超越了人类理解力的原始经验。这种经验的价值和力量来自它的无限强大,它从永恒的深渊中崛起,显得陌生、阴冷、多面、超凡、怪异。”
曹禺对此深有体会,他说《雷雨》“为宇宙作一种隐秘的理解,乃是狂妄的夸张。但以它代表个人一时性情的趋止,对那些不可理解的莫名的爱好,在我个人短短的生命中是显明地划成一道阶段。”
后来《雷雨》这部作品被看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这是对曹禺先生创作的一种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