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的量”教学策略分析

(2012-09-11 16:48: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教研

“常见的量”教学策略分析   

                   张晓飞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和大家交流的是量与计量中的常见量部分的解读。

背景与目标:

小学数学中涉及许多计量单位,包括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重量单位,它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年级。其中一些是与几何测量有关的,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这些单位都安排在图形与几何内容中,常见量的内容是除了与几何知识有关的测量单位,其他的计量单位的内容。在小学也就是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重量单位的内容,常见量既与数学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而且对学生模型思想的初步形成也有一定意义。所以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标准》对常见量内容的要求

在新《课程》中,“常见量”这一部分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常见量的规定包括: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对于常见量的描述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个方面。结果目标主要是对常见量的“认识”和“了解”,如认识元、角、分,年月日等。过程目标包括体验时间的长短,感受克、千克等。教学中应把握两类目标的不同要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有关的量,建立有关数与量的活动经验。

三、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教学策略:

(一)学生在“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的题目中感觉困难。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遇到“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的时候经常错误频出,特别是质量单位,甚至会出现许多笑话,也是让我们老师经常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难呢?我认为主要是对"理解常见的量"这一具体目标落实不到位。计量单位虽然时常出现在学生周围,他们经常会接触,然而学生对于计量单位的经验积累却是比较单薄的,学习中的很多体验活动仅停留在看一看、听一听、掂一掂等直接体验的层面,学生的思维参与度不高,体验也不深刻,在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困难。

那么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准确的落实“理解常见的量”这一具体目标呢?

1.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那我们也应该依托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比如货币单位的认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如买门票、食品、玩具、学习用品以及交费等实际问题,所以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等价交换的商品意识是有的,他们缺少的是人民币兑换的经验。那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了解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位关系,然后在现实的生活中通过购物进一步加强对人民币的认识和兑换。

2.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形成表象。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才会印象更深。因此我们还可以依托现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时间观念等。

其中首要的任务是使学生对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做到了这一点,就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也有助于正确运用这些单位进行估测或实测。例如:“克和千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对于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需要在充分的活动中进行感知,积累活动经验,进一步才能对身边物体的质量有所估计。在我们数学教参配套视频中就有我们威海的张晓燕老师执教的《克与千克》,她在课堂中设计了“看质量——称质量——掂质量——估质量”等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和认识克与千克。

在探索“1克有多重”时,教师首先设置了一个“称质量”的活动,利用天平称出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先从感官上感受1克的物品非常的轻,微不足道。接着张老师让每个学生都拿出12分硬币放在手心中掂一掂,闭上眼睛静静感受1克到底有多重,逐步形成1克的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量感。在学生初步建立了1克的概念后,教师设置估质量这一环节。如:将10枚硬币捆成一捆,学生知道了这捆硬币重10克,并让学生掂一掂,感受10克大约有多重,再借助这捆10克的硬币来估计另一大捆硬币重多少。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这一大捆硬币大约是另一小捆硬币的10倍,从而估计出这一大捆硬币大约100克。接着再让学生掂一掂100克有多重。为了测验学生有没有建立100克的质量观念,教师通过让学生掂一掂,从学具盒里找出100克的物品来。活动中学生一只手掂着100克的硬币,一只手惦着100克的饼干或火腿肠,这样既让学生体验到100克有多重,又渗透了估计策略,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

   “千克的认识”与“克的认识”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大致相同,这里就不展开了。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体验”活动贯穿至终,学生在“看、称、掂、估”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提高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意识,在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在体验中完善学习内容,在体验中经历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体验活动,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3.选择参照物,在比较中明晰量的大小.

这个策略在远程研修中专家们也曾提到过,在常见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参照物”的方法,让学生找到一个自己熟悉的物体,让它成为某一计量单位的标准,让抽象的计量单位变得形象直观。

    (二)学生对时间和时刻两个概念容易发生混淆。

在时间单位的学习中,学生不能够分清楚哪个是表示时刻的,哪个是表示一段时间的。

教学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如×点×分是开始上课的时刻,×点×分是下课的时刻,两个时刻之间经过了40分,就是一节课的时间。也可以借助线段图,使学生看到时刻好比直线上的点,时间好比两点间线段的长。借助线段帮助学生理解时刻和时间的区别。

四、教学建议:

(一)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为学生学习“常见的量”积累生活经验。

我们知道,对于常见量的理解和学习,生活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我们除了课堂上的教学,不可能也走进学生的生活进行指导,那家长带领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常见量的学习,我们要积极获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让学生在生活中多积累经验,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常见的量”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常见的量”的学习更贴近学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多重学习素材,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在常见量教学中体现数学基本思想。

第一,任何一个量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观察发现建立的。例如:时间单位模型的建立。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    )望,形成""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的概念。

第二,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策略。

我们在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有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估测的策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测量标准的实际意义,使估测有清晰的可类比标准。

关于常见量的内容就和各位老师交流到这,谢谢大家的倾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