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取消了直接分配制度,大学生必须面临自己找工作的压力。面对就业越来越难的境地,大学生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往往事与愿违,一些大学生还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因此,有些大学生拼命在投递简历上做文章,特别是爱玩微博的毕业生热衷于“微简历”求职,而且不断“求”出新花样。如直接@企业老总或是核心领导的微博,有的甚至已经达到了十分雷人的地步。最近,南京某大学毕业生一天在微博上将“微简历”@企业老总上百次,让老总哭笑不得。
这其中不乏有制成相当雷人的微简历,如:姓姜,炎帝后代,永定客家籍人士,生长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环抱中。意淫广告好些年,漂过深圳,奋斗鹭岛。整策略,做策划,玩创意,写文案,样样精通。爱复古,爱回力,爱海魂,爱梦想,被称文艺青年。二十好几,心宽体瘦,胡子拉碴,至今还是个小孩,求关注!这是毕业生小姜发给一家广告公司的“微简历”。但是,根本就没有多少企业老总去理会他,不是企业不要人,而是企业觉得太虚无缥缈了。
不知从何时起,微博“微简历”求职悄然在毕业生中流行起来。140字以内作自我介绍,进而打动用人单位,这绝非易事。为了让“微简历”言简意赅又能打动人,文字还得具有“网络味儿”,诙谐幽默,能够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毕业生们可谓挖空心思。“古文体”、“打酱油体”“淘宝体”应运而生,然后“微简历”写得再好,没人看也是徒劳。之前向很多公司都投过微简历,就是@企业的官方微博,但很少能收到企业单位的回音。
其实,目前大部分企业用人还是主要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而对一些高级人才则是通过其它手段选用的。作为企业老总,也不太希望招收在家中打打字,发几条微博就搞定的求职者,该跑招聘会还是得跑。投递“微简历”只是应聘的第一步,是应聘者与企业相互知晓的一种途径。作为求职者,最重要的是要有针对性,当前企业大都需要来之即用的人才,就是对人才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所以,对于大学生求职还是需要实打实“对症下药”的方法,靠盲目玩“花样”取得成功的概率是十分小的。这里建议大学生们在求职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四点:
一是积极寻找就业线索。搜集就业信息越多,选择就业的机会就越多,要在学校学习过程中积累信息。如在新闻媒体上积累信息,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经常会刊(播)发一些人才招聘广告,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报刊上的招聘信息更多。更多的是从网络上获得信息,目前,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自己的人才网站,许多用人单位都采取这种方式招聘,有的还在网上进行面试。
二是把握好用人单位上门招聘的机会。每年毕业前夕,许多用人单位会直接进入高校设摊或把招聘启事贴到高校橱窗内招贤纳士,这些用人单位往往都是“回头客”,对本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是认可的。有时还在学校所在城市或者周边城市集中招聘人才,这样的机会千万不可失去,一定要去尝试,无论成功与否。
三是充分利用好社会关系。这是一个社会现实,无需回避,社会关系在求职中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社会关系与个人能力几乎同等重要,进一个理想的单位还是要靠关系、靠熟人、靠朋友,除非你的条件特别好。一个单位招聘名额是有限的,在同等条件下,有可能优先录用有关系的人员。也许这话有失偏颇,但也揭示出一种社会现实,熟人、朋友、亲戚在择业中仍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人都能找到好工作,毕竟社会已逐步走向法制化,竞争会越来越公平。
四是上门自荐以特长取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意识到坐等用人单位到人才市场或学校来选择是不够的。毕业生除了以上就业方式和渠道外,还应主动给有关单位打电话询问情况、推荐自己。当然,可以用书信、用网络推荐,但更重要的是直接上门自荐,效果会更明显。
当然,打铁还得靠自身硬,认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是十分重要的。也要把握定位,切合实际,不要好高骛远,哪怕工资很低,先找到工作站住脚,以后慢慢再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