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十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经有些厌烦,逢星期天总往乡下老家跑,去看看那里的乡亲和土地。我对土地有很深的情结,搞承包到户之时,我们兄弟姐妹4个加上父母共6个人口,按此人口分得了土地。若干年后,我们兄弟姐妹相继成家,原先的那份土地按4份分,每户一份,土地少得可怜巴巴,于是,在亩产上做文章,耕地除草,农药化肥,精耕细作,用尽了手段,收入还是少得可怜,对土地有一种渴望。
后来,慢慢地放弃了土地,那是政策成就了我们。我们一个个从乡村走了出来,现在只剩下小弟一家留守在农村,4家的土地又回归成一家耕作,加上小弟会泥水活,在临近村庄帮些工,生活到还是富足的,三间三楼去年刚刚起好。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我对土地的思念越来越强烈,妻子和女儿多次警告我,不要经常往乡下跑,免得高血压发作,后果不堪设想。我不但不听,反而愈演愈烈,变本加厉,先是修了老家的房子,再是与几户乡亲谈了承包土地的设想,在家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昨天,我在《扬子晚报》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日本一家企业在山东莱阳租地1500多亩,种地、养牛。日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甚至地里长满草,产量不及附近的一半,长期亏损,当地农民都当笑话看。这家在山东莱阳种地的日本企业至今仍未赢利。明明施点肥就能迎来好收成,明明除除草就能多收三五斗,可他们偏偏不,在农民的眼里,这家日本公司当然要沦为笑柄。
这件事触动了我的心,缘于老家不同经营模式的两块土地。大概在10多年前,离老家20多公里有一家日本的茶叶加工企业,到我村里租土地,300元一亩,当时价格算是很高了,但还是有一些农民不那么愿意,村干部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成全了这家企业,1000多亩茶山就租给了日本人。当时,村民们也觉得稀奇,这么高的租费,日本人能有赚头么?更奇怪的是日本人对茶园山的管理让人膛目结舌,不修剪,不施肥,不治虫,还用遮阳布盖起来,真是怪事一桩。就这样,日本人已经经营了十多年,不见得他们的企业破产。
另一个事情是发生在前年,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和科技局联合到我老家搞试验,划定500亩农田,仍由农民自己种植,但必须按他们的方法管理,每亩补助给农民200元,有这等好事?农民们将信将疑。一年下来,谜底揭晓了,原来,环节要领还是在农药和化肥上,因为农药和化肥全是有他们供应,据说是国外进口的,农药无毒性,化肥是有机的,其实,和日本人的方法差不多,虽然减产了,但政府有补助,也就乐意做这事。
承包到户以后,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唯一的办法是在农药和化肥上做文章。我记得,当时,茶叶价格比较高,一年中,茶园要施2次化肥,打好几次农药,而且是剧毒的,记得多数是甲胺磷、氧化乐果一类农药,刚刚打了农药,三五天就去采茶了,可想而知,这茶叶里的农药残留量是很大的。三十多年下来,土壤中,茶树中,农药的成份已经牢牢地扎根了,特别是土壤,由于长期施化肥,已经结板块了。
难怪这几年种养出来的农产品、水产品、畜禽产品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埋下的病根已经三十多年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事物都是两重性的,大量的农药化肥也断送了农业,我们的食品安全危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危险在悄悄逼近,我们的有关部门和一些农民却浑然不知,因为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朴素理解就是农药、化肥、种子这么简单。
应该说,政府对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引起重视,在不断地推广有机生产,但要大面积地推广,难度实在是太大了,有观念、投资、地理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是土地经营的机制问题。目前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模式,规模化整合很难,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槛”,而且,现在各地在搞的土地流转又太慢了,照此速度,恐怕再有个几十年也改变不了目前的耕作现状。
反观日本国家,土地流转早已完成,生态、绿色的种植方式已经运作多年,在我们眼里的“亏本模式”已经普及。我们要警醒的是,日本人看中的是受食品安全问题伤害的中国食品产业未来的市场空白。他们现在的做法,无疑是打大算盘、下一盘很大的棋。同时,从日本人对待土地的态度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思想。
其实,我国古人极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保护正在怀孕、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的法令;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就是提倡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网捕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歇宿的鸟;汉代的《淮南子》则是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完善的论述,提倡“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类似的提法还有很多,一一体现了古人对环境可持续发展认识的哲学内涵。
遗憾的是,在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中,这种传统而又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地被短期利益、眼前利益所遮蔽。虽说暂时看来是产量提高了,但是却产生了产品农药残余过高、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对土地的长期发展不利等一系列负面效应。为了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完全忘记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法宝,就怕若干年后,我们成为人家的笑柄。希望我们的政府官员不要盲目追求农产品数量上的政绩,要从理念上和行动上来个根本性的转变,尽管选择是痛苦的,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