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绍兴很有渊源……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於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存在,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即便这个传说离我们过于遥远。那么,在江浙一带还有一个跟绍兴相关的传说,流传更广。那就是:端午是纪念春秋时期的良将伍子胥的。伍子胥是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吴王阖闾死后,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句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赐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翻看历史知道,伍子胥“年纪”比屈原大了将近“200岁”。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是渊源是比屈原的传说要长多了。
再一个是关于孝女曹娥的传说,离我们绍兴就更近了。因为曹娥就是我们绍兴人。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这也是一个跟绍兴相关的端午传说。似乎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传统,一个具备某种美德的人,即便生前并不幸福,死后亦可作为神灵享受人们永远的纪念。曹娥便是因她的孝心,使无数后人为之感动。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本是一个普通的女子。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5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县府知事令度尚为她立碑颂扬。因此,有不少人认为,端午节便是纪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一晃数年、几十年、几百年……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拔节长大,渐渐褪去年幼时的青涩。端午,一个悠久的文化符号依然在我们心头,虽然粽叶市场少见了,香艾芳踪难觅了,香囊无人佩戴了……
融汇中华五千年文化底蕴的端午,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如今只剩下漂亮的粽子了。还有几个人记得诗人屈原、良将伍子胥、孝女曹娥呢?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端午依旧会在优美的民歌声中,露出微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