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案中,过去常见“59岁现象”,后来有了“35岁现象”,最近却出现了“30岁现象”。30岁左右的干部,前途无量,理应好好珍惜,却玩起“火”来,让人惋惜。“80后”腐败的现象渐浮水面,职务犯罪年轻化的趋势,令人担忧。
在学校,他们曾是高材生,一踏进社会,便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然而面对诱惑,他们却无法把持自己,最终走向牢狱。当下,在一些地方,腐败正在呈现低龄化倾向,一些干部在接受贿赂时,年龄只有30岁左右。本是前途无量,却陷入腐败深渊。
据浙江海宁市检察院统计,近年,该院已查处“80后”干部职务犯罪案6件,涉及金额110余万元。“贪官年轻化,正逐渐成为职务犯罪的一大特点。”海宁市检察院一位检察官介绍,30岁左右的职务犯罪往往有以下特点:他们文化程度高,手段高技能、高智商;年龄小,胆子大,一次性受贿数额大。
1985年出生的沈恒立,药剂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进入海宁某市级医院工作。转正后,面对各种诱惑,沈恒立动了心,将病人的10000元住院费收入囊中,进赌场“爽”了一把。在之后的3个月里,为了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公子”,他挪用61万元医疗费,被法院以挪用资金罪判处有期徒刑4年。
来自安徽的宁波某市直机关做公务员文某毕业于重点大学,28岁就开始“收钱”,理由是“帮忙说过话,出过力”,向相关单位和人员索要钱财,从2002年至2008年间,文某利用管理建设项目的职权,为承包方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相关企业项目经理等送的30余万元,被宁波市江东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6个月。
与其他年龄段的渎职受贿案相比,“80后”更懂得利用高科技手段。1980年生的王力在海宁一家大医院担任“网管”,他用“黑客”技术侵入医院网络,每月向药品经销商提供统计资料,先后受贿10.7万余元。
类似的还有1987年生的曹祖斌,他学的专业是计算机,2007年来到浙江某科技公司担任采购员和质检员,是公司内唯一能进行单晶硅片检验的高级技术人员。2008年初,他在谈一桩采购生意时,向对方索要回扣。一份104万元的供销合同,他收了2.4万元回扣。
是什么使这些80后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腐败?笔者以为除了腐败分子自身主观上的因素以外,以下五个“诱因”也是造成他们走向腐败之路的重要原因。
一是“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观念环境“伤”了这代人。时下,在干部队伍中流传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这样的口头禅,言下之意,当官就得用权,否则,过期作废。现实中,这样的处境也确实存在。干部一旦退居二线了,说话就不灵了,办事就难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刚刚掌权的年轻干部就“大胆”地用权,有些事情往往过而不及,一不小心就滑向深渊。
二是直接上岗,“散放”式的干部培养方式“误”了这代人。现在的新干部大多是考进来的,没有经过风雨的洗礼,应该说是一株嫩苗,如果没有恰当的保护措施,很容易败苗。而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培养教育新干部“花架子”多,实用的少,短短一个月的培训,听几堂老师讲的课,写几篇体会文章就开始工作了,这种算不上“规矩”的规矩,岂能使他们成“方圆”?再说,到了单位以后,给一个岗位,撒手让他们“自由飞翔”,不跌下来才怪。还不是以前老干部带新干部,“一对一”带徒弟式的效果来得实在。
三是制度一大叠,监督不闻不问“松”了这代人。许多专家教授在反腐败问题上都异口同声是“制度的缺失”,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要说制度,我们已经够多了,各级各系统的各种制度是满满的,可以装几箩筐,但不监督,不执行,又有什么用呢?说实话,现在的组织,真正关心年轻干部的措施有多少,除了经常表格上统计统计以外,还在做些什么?他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们的工作状况怎么样,他们的生活情况又如何,谁去问过?除了常规的所谓走过场的工作汇报以外,什么也没有。
四是“桌场”多于“会场”的工作作风“害”了这代人。现在的工作靠什么?圈子里流传着“三杯酒下肚好商量”的说法,整天的应酬,你来我往,吃吃喝喝,民间对官员的描述什么样的都有,我们说说都觉得难为情。一些老干部或者领导对年轻干部有误导,什么“酒风不如作风来得实在”、“作风就是看酒风”、“忠不忠,看行动;酒杯端,心就动”、“烟酒学会书记地位”等等,年轻干部有什么办法,跟呗!就这样,许多本应在会场、在现场解决的问题提升到“酒桌”上来体现。
五是“干得好不如关系好”的职场潜规则“错”了这代人。官场上的不正之风,造成能者不“能”,庸者有“用”的现象缕有发生。一些地方、一些单位,提拔干部,不是看成绩,不是看表现,不是看能力,而是凭关系、凭靠山、凭“麻油功”,这样着实伤了一些年轻干部的心,使他们沦落,开始追随这些丑陋现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