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表三步曲
我在高中以前的学生时代是没有手表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农村手表是一种极为贵重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几乎没有人戴手表的,它和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并称家庭“四大件”。在童年的记忆里,“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手表”这个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我第一次看到手表是在我七八岁时的一个春节,我的一个堂叔从兰州回来探亲时看到的,那时堂叔在甘肃省政府工作,是个有头有面的人物,自然有手表。只见他手腕上戴着锃亮的手表,只要一抬手,这么看一眼,就知道时间了。他还不时地抖抖手腕,在空中一挥手“哦,几点啦,该走了!”按现在的说法,多酷呀!想拥有手表?我是压根儿没这个想法的,只想近距离瞧一瞧,最后能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一套就心满意足了。呵呵!现在看来是多么肤浅的要求啊!但那时是绝对办不到的,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
说来也可笑,我在少儿时代极富“创造力”。堂叔的手表影子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怎么办?自有我的创造力,我在自己的手腕上面用圆珠笔画了一个“手表”,很快在同学们间传开了,大家争相看我的“手表”,被老师狠狠地吃了一教鞭。但我不怕,还是为同学们画手表,为弟妹们画手表。画手表,确确实实使我和同学及弟妹们开心了一阵子。
高中毕业,我参加了工作,结束了我没有手表的历史。这期间的二十多年,我一共用了五块手表。先是化30元钱买了块“钟山”表装装市面,稍后换成了120元的“东风”手表,结婚的时候是当时农村认为最好的“上海”手表,后来因为把“上海”表送给了小弟,自己去另行买了块“梅花”表,直到新世纪,我的一个朋友从日本回来,送我一块日本电子表。事情就是这样,事物的变化来得这么快,忽然间有了BP机、手机,这表便慢慢被闲置起来了,许多人就感觉手表是个“累赘”,干脆连戴也懒得戴了。
哲学道理讲得好,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近几年,关于手表的概念又在悄悄地起着变化,你看,大腕、阔佬、名人和高官的手腕上有戴起了手表,不过,换成了金表、名表。我和自己的童年一样,玩起了“创造力”,节衣缩食,在国商大厦商城硬着头皮,化两万元钱买了块“名表”,黄亮闪光,同事们以为我戴金表了。
我的生活历程中,就表的序列也算是经历了无表到有表再到现在的“名表”三步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