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第一、第二次

(2022-04-13 16:29:14)

(一)初次咨询

苍鹭:沉默地看着蛤蟆,蛤蟆感到压力飙升,倍感焦虑,终于开口。

蛤蟆:“你不打算告诉我该怎么做吗?”

“关于什么?”苍鹭答道。

“你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

“你感觉不好受?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朋友们让我来的,他们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

苍鹭:“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只有当你自己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给你。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你得为自己的咨询担起责任来,而不是坐等受教的态度来做咨询,你要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

共同开启咨询计划:每周面谈一小时,整个咨询周期多长视情况而定。建议从下周开始,每周二上午十点。最后一次面谈回顾之前的咨询中做了哪些事,你学到了什么,也可以考虑制定将来的计划。

蛤蟆:“每次的咨询费用是多少?”

苍鹭:“四十英磅一次面谈。”稍微沉默,“你决定了吗?”让蛤蟆为自己的咨询担责。

蛤蟆:“我愿意与你合作,试着找找我感觉悲惨的原因,以及我能做什么来改善这一切。我带来了日志本,我们可以约定下一次咨询的具体日期吗?”

苍鹭把蛤蟆送到门口,蛤蟆:“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蛤蟆走出咨询室,竭力揣摩这些话的意义。

第二次咨询:抑郁的原因

蛤蟆对苍鹭的感觉一言难尽,有宽慰,有焦虑,不知这次咨询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但他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的道理就是,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他最好尽快“长成大人”

第二次坐在咨询室里,沉默再次出现,蛤蟆压力飙升,倍感焦虑。终于,咨询师说话了。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挺好的,谢谢你。”

“我再问一次,你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你说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在平时很少有人问他“你好吗?”“你感觉怎么样?”因为他从没有对自我分析感兴趣过,所以真不知道该怎样描述内心的状态。

咨询师换个方式,用“情绪温度计”来测量蛤蟆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

“你觉得自己处在1到10的哪个位置?”

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个记号。

“你有过自杀的念头吗?”

蛤蟆觉得很震撼,不敢听,但同时又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是的,我有过。”蛤蟆平静地答道。“大约三个月前,一切显得那么黯淡,我找不到出路,我想过自己可能会做傻事。不过那是之前的事了,之后,虽然我还是抑郁,却再也没有那些糟糕的念头了。而且,我现在肯定不会再有那种念头了。

”那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我感觉自己好像沒有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不像别人受人尊敬,而我却像个笑话。”蛤蟆说着说着突然哭了起来,一起一伏地颤抖着。

咨询师把纸巾盒推给蛤蟆,过了一会儿又问:“你一直都是这么觉得的吗?”

让蛤蟆说出自己从前和现在的感受:低落。

“那么这一次,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

蛤蟆打开记忆的闸门,说出之前种种让他不快乐的原因。苍鹭倾听、共情的同时恰到好处的提问,为什么感到不快乐,有怎样的感受……让蛤蟆的情绪得以尽情渲泄,然后继续有关朋友、人际关系的梳理,河鼠的指责、嘲讽;獾的严厉,羞辱;鼹鼠的附和等会谈。找出讨好型人格心中的压抑,不满,以及朋友们怎样帮他从黄鼠狼那里夺回蛤蟆庄园。

“还有别的事情吗?”

“有”,蛤蟆说,“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并不是我的错。”

沉默良久。

“现在我们或许可以停一下,想一想我们能从这些事情中学到些什么?”

蛤蟆站起来活动、放松。

“现在,”苍鹭说,“听完了你的故事,我有个问题要问你。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就是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事情发生时自己的感受和行为?”

“我感到非常不快乐,很悲惨,很内疚,还感觉倍受责难。”

“你当时处在什么状态下?”苍鹭再次询问。

蛤蟆陷入深思,回忆,思索着能从每件事情中学到什么普遍的道理。

“我感觉自己像个孩子,小时候,被父亲狠狠责骂后,也是这样的感受。”

“那么,我们就把它称为儿童自我状态吧!”

“处在儿童状态是一件坏事吗?”

“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也许更好的问题是:处于儿童状态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我认为这个问题对我没有帮助,因为一个人显然没办法控制自己进入哪种状态,所以有没有效果都无所谓了。这显然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而这是你没法控制的。”

“所以是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蛤蟆带着怒气说,“我希望你别再找我的茬了,这不公平。你问了我那么多问题,我的脑袋都疼了,我又不是心理学家。”

“既然这样,我们最好先停在这里。”

他们结束了面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