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但请你不要代表我
(2016-07-20 13:37:09)虽然清洗了朋友圈,但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依然充斥在耳边眼前,所以终于决定提笔写下这段文字。暗自计算了一下,不禁惊讶,如果忽略多年前的两次短暂逃离,在这个城市已经生活工作了20年,却未曾为它写下过一篇完整的文字,也许是因为,从骨子里,因为习惯,产生依赖,最后…….变成难以启齿的爱,对这座城市的情感,若不是到了这一天,静下心来,可能自己都不会知道。
这一天,并没有更多的外地车牌在马路上横行,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驶向了网路;
这一天,也没有更多的屎尿屁在地铁里肆虐,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易地到了别人家门口;
这一天,一直以精致优雅而著称的城市突然充满了暴戾与谩骂,挥舞着的大棒虽然并没有打折我的腿,却打折了双商、三观与道德……
严格来说,我不是上海人。
母亲因为那个荒唐的年代,小小年纪不得不背井离乡,而后在并不遥远却陌生的小城邂逅爱情,于是有了我,再而后,为了母亲落叶归根的心愿,同样小小年纪的我凭着一纸高等学府的入学通知,来到这座城市——这样的故事,在我的同龄人中,大概司空见惯,尽管到了今天,听起来就像一段历史,带着久远的布满灰尘的味道。
初来乍到的时候,大概并不太喜欢这座城市,总觉得亲人的友好里透露着几丝疏离,几缕同情,甚至几分伪善;而后,工作的原因,常常要出差,获得的最高褒奖都是在听到我的上海话之后流露出的惊讶以及一句“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我只能尴尬的笑笑,虽然说这话的,大多根本没有来过上海。大概这是因为这样的不纯粹吧,所以各区合并的时候,没有穿上“我爱**“的Tee,虽然此后也要改去“黄浦区公安局”办理各类证件;所以对于各类儿时记忆的缅怀贴也基本免疫,虽然也在大世界的哈哈镜前流连忘返,也被超霸糖酸过大牙;所以在“普通话”与“沪语”之争中仍旧沉默,虽然还是更愿意和讲上海话的小伙伴,随时聊个五块钱。
但准确来说,我应该是个上海人。
母亲和她的小伙伴们,即使在小城,也坚持着沪语的普及,所以从小就受“双语教育”的我,即使尚未踏足,也能在温软的语调和高频的语速里,感受到这座城市优雅与精明并济的基因;而后,每年的暑假记忆里除了《西游记》和《16岁花季》,还有外婆家的麻油蛏子,绿波廊的鲜肉小笼,透心凉的光明中砖,最初的上海味道大约就是鲜、甜、嗲了吧;而后,这座城市有了一抹鲜艳的蓝,一头狮子王和他带领的猎狗,成了备战高考时仅有的调剂,泛黄的毕业纪念册里留下了许多同学的祝福与羡慕,大抵都是“去上海、去虹口、去看你心目中的英雄”。
于是,开始了在这里的生活,一晃就20年了。慢慢的开始喜欢这座城,喜欢这座“无论月薪800还是8万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的城市;喜欢这座“只要有梦想肯努力就会被回报”的城市;喜欢这座四季并不鲜明,空气并不清新,却充满人情的城市。慢慢的开始习惯这座城,习惯这座要用三种发音来念2这个数字的城市;习惯这种“最好吃的往往躲在弄堂里”的城市;习惯这座“只BB不动手”看似懦弱却明明儒雅的城市。慢慢的开始依赖这座城市,依赖这座“通讯录里80%的朋友都在”的城市;依赖这座依循着简单又纯粹的商业规则运转的城市;依赖这座让我的生活水准超过国民人均的城市。
原以为,这样的生活,大概就这样了吧,直到某天某些人叫嚣着要“代表上海”。
或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可以代表上海;
或许林荫密布的法国梧桐可以代表上海;
或许精致婉约的妙龄姑娘可以代表上海;
或许彬彬有礼的儒雅绅士可以代表上海。
但是欠薪不付的无良雇主,或者胡搅蛮缠的泼皮无赖,绝对不可以。
如果上海是你们的上海,那么不用驱逐,我会圆润的离开这座城市,
但我想,和我一样,会有很多人告诉你们
#我在上海,但请不要代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