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文比赛
(2010-11-25 04:43:49)
标签:
杂谈 |
今天是全校的作文比赛,三个年级,三个题目。考小尼贡献的3个考题,只有一个被采纳作为初一年级的作文考题,也就是之前我布置给我们班孩子的《给未来的自己》。另外原本给初二年级设计的,“由部分城市将周杰伦歌词引入初中语文课本,而引发学生思考,写一篇题为《我想要的语文书》的文章”的建议最终落选,由《假如_________》式的半命题作文取而代之。而原本希望将“石头,咖啡和鸡蛋”的故事作为材料阅读提供给初三年级的学生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的建议,也同样没有被采纳,初三的考题是《如果初中生活重新开始》。
由于“批改作文认真”,考小尼被安排来参与阅卷,当然改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年级,这次也采取了我的建议,不再一言堂,而由一个年级组的老师组成阅卷组,共同探讨和评分。不过我还是偷偷去翻阅了一下我们班孩子的作文,尤其是7仔同学的,毕竟我怕他的字迹和卷面会在第一轮就被阅卷老师淘汰出局。
7仔保持他一贯的风格,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这一次他写的是,他喜欢历史,但在阅读历史故事的时候,总是很厌恶那些“大人”“陛下”“奴才”之类的称呼,隐隐地透出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态度,让我突然想起切格瓦纳同志。这个孩子有时候像个战士,举着理想主义的大旗,“厌恶”与批判着一切在他看来不合逻辑的现实,又或者他试图建立自己的逻辑吧。好比在学完《桃花源记》之后,孩子并没有对那个理想国有太多的向往,相反地,问我,“老师,我觉得陶渊明是个言而无信的人,为什么别人告诉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还要去告诉郡守呢?”我哑然,顿了片刻,告诉他,“首先,即使你觉得这是言而无信,那么也不是陶渊明的问题,故事的主人翁是那个渔人,其次,即便他说出去,也未必出于恶意,或许他希望更多的人效仿世外桃源呢?再者说了,这本是个虚构的故事,如果没有这‘一说’,故事也很难圆满阿。”他似乎接受了我的解释,又似乎没有。其实那有什么关系呢,世界本就没有固定的样子,每个人自有自己心中的世界。
除了他,我也看了些别的孩子,假如这个半命题很宽泛,有些孩子引用了我说的“不害怕,不后悔”,也有孩子干脆写了他和我通信的故事,那一刻,考小尼觉得很欣慰,更有一种骄傲,我想,我真的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种子,关于爱心,勇气,自信和希望的种子吧。
然后开始翻阅初三的作文,几乎每个人都在写忏悔录,可能是一种主流的态度和观点吧,每个孩子都说自己虚度光阴,碌碌无为,甚至用了“失败”这样严重且沉重的字眼。在我看来,loser一直是一句最具贬义色彩的词,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孩子总在自我反省中贬低自己,只是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千人一面的东西。直到我终于看到一个孩子说,他的初中生活无缘无悔,“如果重来一次,我仍会这样度过我那纯真、激情中略带一点伤感的初中生活”。我告诉共同阅卷的老师,无疑,在我看来,这篇应该是第一名。
然后,我开始思考,是的,瓶子的生活离不开思考,即使在深夜或者像这样的应该被称为黎明前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被教化,被模式化,或者说,被奴化的思维,再也容不下什么巨兽的凌厉,只有豢养宠物般的乖巧,所以反省,静思己过应该没有错吧,希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也没有错吧,背诵几句名人名言,即便不知其所以然,但伟人也应该没有错吧,太多时候,我们纠结于不犯错,而忘记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确。而一个重新开始的命题,或许第一时间都触动的“写检查”的机关,然后开始认错,严肃深刻,喊口号,慷慨激昂。只是为什么我们教育的孩子除了会认错,会后悔,会表决心,抛头颅洒热血之外,却不会思考到底什么是对错,到底自己何错之有呢?
不害怕,不后悔,一直以来是我的人生格言,也送给过无数的朋友,我努力像个传教士般的告诉每一个认识的人,因为那些经历,你才是今天的你,所以经历是用来珍惜的,不是忏悔的。如果我的人生重新开始,它可能只是再一次的replay,我仍会在5岁读书,16岁读大学,20岁放下书本去工作,29岁辞职做自己喜欢的事业,30岁来这里,因为我不想勉强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谁,我只要做最独一无二的我,痛快地爱,痛快地痛,痛快地感受,痛快地去经历,我可以执迷,可以顿悟,一样绝对确定的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