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眼泪意象
,仙桃八中
胡 波
诗人的胸中,能纳湖泊海洋,却被眼泪,激起波澜万丈。诗人的眼泪,是大江长河,浩浩荡荡,流过最刻骨铭心的地方。诗人的眼泪,淌过古典诗词,
会在时间的旷野中开出淡紫色的花儿,会在史诗的洪流里刻下最恢弘的记忆。
一)人生失意之泪
青衫泪
白居易《琵琶行》记载: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一位在京城生活过的歌妓弹琵琶,有感于“今漂零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作《琵琶行》长诗。诗的最后两句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为唐代低级官员的服装。在诗词中,“青衫”一词除表示自己官卑职小外,还说明受谗遭贬、政治上不得意的境遇。
宋、吴激《人月园》:恍然一梦,天姿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宋、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听琵琶》:曲终人酬,多似得浔阳江上泪。
阮籍泪
《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这个故事成为旧时文人学士放诞不羁,顺乎性情的典故,表示一种生不逢时、消极抗世的处世态度。
白居易《寄唐生》:贾谊哭时事,阮籍哭路岐;唐生今亦哭,异代同其悲!
牛山泪
“牛山”,在山东淄博市东。《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泪”表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促的哀叹,流露出一种消极低沉的情绪。诗词中常有反意而用者。结构上多有变化,但“牛山”二字不变。
宋、刘克庄《贺新郎·九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清、朱彝尊《青玉案·临淄道上》:清秋满日临淄水,一半是,牛山泪。
牛衣泪
《汉书·王章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诀,涕泣。其妻呵怒之,……及为京兆,欲上封事,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牛衣”,指用草或蔴编成的给牛御寒用的物具。此典表示富贵时不能忘记忿贱时的困苦。诗歌中常用来表示甘于贫贱,知足常乐的情怀。
明、刘城《群盗》:从来比管乐,讵肯泣牛衣?
清、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搓宁古塔……》: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
猿泪
《新唐书·地理志》载,夔州云安郡有巫山县,中有巫峡。《水经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词中用此典表示作客他乡的凄苦心情。古代文人客游蜀地者,每因功名不成,或进局艰难,常用此典抒写情怀。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巫峡猿啼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唐、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二)忧国忧民之泪
贾生泪
《汉书·贾谊传》载:“(贾)谊数上疏陈政事,多所欲匡建,其大略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贾生之哭”成为关心政局、敢于披陈意见的典型事例。诗歌中常用此典,或咏史,或借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而遭谗被贬的境遇。
唐、李商隐《安定城楼》;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宋、辛弃疾《满江红》: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
新亭泪《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新亭泪”表示对国势衰颓、山河变色的感伤,寄寓爱国忧时的情怀。
宋、杜旟《酹江月·石头城》:斜日荒烟,神州何在?欲堕新亭泪。
杜陵泪
杜陵指杜少陵,即杜甫。公元763年,史思明之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安史之乱”平叛成功。经历颠沛流离的杜甫初闻捷报,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一扫忧郁悲凉。
黄庭坚《宗室公寿挽词二首》:空余杜陵泪,一为汉中潸。
秦庭泪
《左传·鲁定公四年》载:吴伐楚,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乞求援兵。“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史记·伍子胥列传》亦有记载。旧时诗人常用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沉痛感情。“申包胥哭秦庭”作为忠君爱国之士的形象进入诗歌。
明、夏完淳《鱼服》: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
又、《细林夜哭》: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
金人泪
相传汉武帝令工匠在建章宫铸造捧露的铜人,称铜仙或金人。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武帝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金人泪”,常用来描绘帝宫京阙的堂皇气象,但更多用在咏史怀古的作品中,抒发江山易改、富贵如云的感慨。
宋、文天祥《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铜雀春深,金人秋泪,此恨凭谁说?
元、赵孟頫《金陵怀古》:故国金人泣辞汉,当年玉马去朝周。
三)相思之泪
斑竹泪
晋、张华《博物志·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又,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舜南巡不反,没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此典常见于有关洞庭、潇湘的怀古作品中,表示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亦称“湘竹泪”。
李白《远别离》: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相思泪
红豆,又名相思子,相思木的果实。产于岭南,木质蔓生,秋开小花,实成荚,子大如豆,微扁,色鲜红,也有半红半黑者。相传,古时有位男子出征,殁于边疆,其妻思夫,哭于红豆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旧时诗人以“红豆”作为夫妇、恋人相思的象征。诗词中常作转喻、双关语。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西州泪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词色。……雅志未遂,遂遇疾笃,上疏请量移旌旆。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站,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旧时诗人常用此典表示自己不贪权势,向往无羁无束的田园生活。“西州泪”表示“雅志未遂”的惋惜之情。
宋、张炎《八声甘州》:傍枯林古道,长河钦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
封泪
据唐《丽情集》记载,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和她有情。裴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南宋陈亮《水龙吟·春恨》罗授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
红泪
晋王嘉《拾遗记》卷七:“灵云闻别父母,嘘唏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壶承泪,壶则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后来成了一个通用的典故,如红蜡烛垂的是“红泪”,子规鸟哀啼泣血等。
贺铸《石州引》:“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已是经年,杳杳音尘多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
李商隐:“一夜芙蓉红泪多”;
四)其它
珠泪
亦称“鲛珠”,传说中海底怪人流出的眼泪。晋、张华《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又,《太平御贤》亦载有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
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兰田日暖玉生烟。
宋、刘辰翁《宝鼎观·春月》: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