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的妓女典故
(2011-01-01 22:09:50)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个人教学论文 |
古典诗词中的妓女典故
仙桃八中
中国古代的青楼女子以卖艺或卖色为生存条件,被摈弃在礼教伦常之外,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一个伴着诗酒造境但依然受侮辱的群体。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遭遇决定了迎接她们的必然是矛盾的悲剧命运。封建社会的纵酒狎妓风气使青楼女子面对科举文人的风流与倜傥表现出迎合的心情,也使青楼女子与古代文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古典诗词中,青楼女子较多地成为一种描写对象。她们多以色艺俱佳、情深意重的形象出现,具备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苏小小
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乐府诗集·苏小小歌序》引《乐府广题》曰:“苏小小,钱塘名倡也,盖南齐时人。”另据清赵翼《陔余丛考·两苏小小》载,南宋钱塘歌妓苏小小,其姊为太学生赵不敏所眷恋,小小嫁赵不敏之弟。后来,诗词中把“苏小小”作为名妓的泛称。“苏小小”一语多出现在描写杭州西湖风月,或者写风流放荡生活的作品中。变体有“苏小”、“小小”。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又,《杭州春望》: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谢
唐、温庭筠《河渎神》:谢娘惆怅倚兰桡,泪流玉箸千条。
唐、韦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云
“云英”,妓女的代称。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九《罗隐》:“钟陵妓云英,隐归见之。一日,讥隐犹未第,隐嘲之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英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样,“云英”就成了妓女的别名。诗词中常用来寄托作者怀才不遇,落拓失意的感情,有时也直接用来比喻妓女,感叹身世。
清、吴伟业《临江仙·逢旧》:落拓江湖常载酒,十年重见云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第一百八十七首:云英未嫁损华年,心绪曾凭阿母传。
桃叶桃根
诗词中“桃叶”、“桃叶桃根”作为妓女、爱妾的代称,常被用来写歌台舞榭、风流放荡的生活,或者表示对妓女、爱妾的眷恋。
唐、毛文锡《虞美人》:遥思桃叶吴江碧,便是天涯隔。
宋、辛弃疾《念奴娇·西湖和人韵》: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莫
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一说,石城在竟陵,即今之湖北钟祥县。一说,莫愁为洛阳人。如《玉台新咏》卷九载:“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后人乃误以石城为石头城。
唐、宋诗词中多用“莫愁”比喻美人、歌伎,描绘才子佳人风流放荡的生活。
唐、沈
唐、元稹《西凉伎》: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
念
念奴,唐玄宗时官中歌女。唐、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暄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而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邡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其为当时所重也如此。”后以“念奴”作为歌伎的泛称。
唐、元稹《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章 台 柳
“章台柳”出自孟棨《本事诗》。唐许尧佐有《章台柳传》。李颀《古今诗话》:“韩翊少负才名。邻居有姓李者,每将倡伎柳氏至其居,必邀韩同饮,愈熟。柳每窥所往来,皆名人,因乘暇语李曰:‘韩秀才甚贫,然所与游必时贤,是必不久困,宜假倚之。’……俄就柳归。来岁成名,淄青节度使辟为从事。韩以世方扰,不敢以柳同行,置之郡下,期至而迓之。三岁不果,寄之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拂地垂,如今攀折他人手。’柳答曰:‘杨柳枝,芳菲节。可惜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归来不堪折。’”
“章台”本是战国时所建宫殿,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在今长安县故城西南隅.秦王曾在此宫接见蔺相如献和氏璧.台下有街名章台街.这里借指长安. “章台柳”谐音双关暗喻柳氏,后来演化成妓女的代名词。多用来描写帝京旧物及游冶生活,或借以怀念京都,抒写对旧游的眷恋、乱世儿女的爱恋痴缠,常寓有时世迁移,造物弄人之感。后来称妓院为"花街柳巷",称男子冶游为"攀花折柳".把飘泊风尘的妓女比作"路旁柳"任人攀折.
古代文人取其柳随处可见随风飘摆,任人攀折的特点,用柳来称喻那些从事青楼卖笑的女性。早在敦皇曲子词《望江南》中就有以曲江池柳设喻,诉说自身悲苦的命运,“我是曲江临池柳,者(这)人折了那人攀。”以妓女的口吻叙述她们被侮辱,被损害的生活和地位,表达出他们深深的恼恨和怨愤,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为玩物的严酷现实。
唐、李商隐《对雪》:梅花大庾岭头发,柳絮章台街里飞。
青楼生涯只是无法在正常社会生存或是家道衰落之后才寻得的一条生存之路,古典诗词中的青楼女子形象因此具有了深厚的社会内涵。诗人常借此表达对风月生活的眷恋和儿女的爱恋痴缠,及怀才不遇、落拓失意的感情,等等。他们的倾情创作使古典诗词中的青楼女子具备了永恒的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