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位于咸阳市乾县北部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
从乾陵出来,去唐懿德太子墓博物馆。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长子,为武则天所杀,终年十九岁。中宗复位后追封为懿德太子,葬乾陵。
乾陵,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
01 乾陵规模宏大,地面建筑仿照长安城营建,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02 除主陵外,乾陵的东南呈扇形分布着十七座陪葬墓,至今已发掘五座,出土了丰富的精美文物,现对外开放的有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三座。
03 乾陵内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城门;陵园内有献殿、阙楼等建筑378间,如今已不复存在,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内城朱雀门外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的一百多件石雕。
04 翁仲,或称直阁将军,有10对,头带冠,留八字胡,著广袖长袍,双手握环首仪刀(有人称其为剑),恭敬肃穆地侍立于司马道两侧,守护着乾陵。
05 仗马和控马人,司马道原置五对仗马,现存一对完整,余皆残缺。牵马驭手,皆立于马首北侧,现仅存8尊,且皆缺头。
06 
07 
08 无字碑,位于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东侧,阙楼遗址之南,碑身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九条,故亦称九龙碑。 
09 无字碑初立时未刻一字,北宋开始有文人在其上题诗刻文,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写,旁边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0 述圣纪碑,碑顶为庑殿式房屋式样,四檐角各雕一个头顶斗拱的护法力士像。碑文镌刻在正阳面,共46行5600余字,经千年风雨侵蚀,现仅存1600余字,碑文由武则天亲撰、其子唐中宗李显书丹,是为唐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初建有碑亭,现已不存。
11 朱雀门外司马道西侧的述圣纪碑、阙楼和蕃臣石像。
12 蕃臣石像,又称王宾像,他们两手前拱,姿态谦恭。现存东群29尊,西群32尊,原石像置于殿庑中,今殿庑已毁。石像初立时,背部皆刻国名、族别、官职、衔爵和姓名,今模糊可辨者仅7尊。
13 
14 乾陵内城四门前各置石狮一对,现存五尊。此南门朱雀门外的石狮,最为雄伟,重约40吨,系整块纯青色墨玉石圆雕而成。
15 乾陵是唐朝(618~907年)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628~683
年)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624~705年)的合葬陵。
16 
17 
18 
19 唐懿德太子墓博物馆,三门石柱型牌坊式的大门。
20 进门的司马道,两旁有翁仲、石狮与石华表等。
21 懿德太子墓1971年开始发掘,出土文物二千多件。
22 懿德太子墓道的入口。
23 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年)与其妹永泰公主为武则天所杀,神龙二年(706年),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同属帝王等级,号墓为陵。
24 地宫,全长100.8米,由斜坡墓道、6 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皇宫殿院。
25 两侧墙上有壁画,这是示意皇帝身份的阙楼图。
26 
27 墓道两壁有小龛四对,龛内分别放置陶俑和生活用品等随葬品,较完整的有六个,两个小龛随葬品被盗窃一空。
28 
29 
30 墓室内放置的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
31 
32 发掘时在石椁内发现一男一女的人骨架,懿德太子生前未曾婚配,据记载,是死后通过冥婚将二人合葬的。
33 出地宫,参观出土文物和懿德太子生平展览。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