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美术馆的前身亚洲文会大楼

标签:
亚洲文会大楼上海外滩美术馆阿姆莱德画展中实大楼洛克·外滩源 |
分类: 专题-上海历史风貌区 |

亚洲文会大楼,坐落在洛克·外滩源片区的虎丘路,曾是中国最早博物馆之一的上海博物院所在地。1952年,博物院停办,其积累多年的自然标本、历史文物、艺术藏品和中外文图书分别构成了如今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的典藏基础。2010年,开辟为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上海市注册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
02 1857年,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成立,1871年在上圆明园路建造了会所;1874年亚洲文会博物馆亦称上海博物院开幕;1886年,上圆明园路改名为博物院路,即今虎丘路;1933年2
月,博物院于新建的亚洲文会大楼内正式重新开放。
03 大楼立面成纵向垂直设计,楼体刻有中文的亚洲文会,楼顶刻有其英文缩写,入口门两侧置有对称的八卦铸铁窗,飘窗阳台的石柱上采用了云纹、石狮等中国传统图案进行装饰。
04
原博物馆底层为演讲厅,二、三楼开设图书馆,四楼展览自然标本,五楼陈列中国历史文物。
05 2010年,这幢优秀历史建筑经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精心修复后,以全新的面貌与迷人的艺术气质重新开放成为上海新的文化艺术地标:上海外滩美术馆。
06
去参观时美术馆正在展出瑞士著名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再,再”,呈现了他50余年的跨学科的艺术探索之路,展品横跨绘画、现成品、在地创作、纸本及特定场域墙绘等。
07
五楼展示了艺术家的纸本作品、出版物和其他档案资料。
08 点绘作品是这个展览的重点,对于阿姆莱德来说装饰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圆点”是最基础的几何图形,在展览中,墙上的圆点一直延伸到展墙的边缘,创造出一种无限延伸的错觉。
09
10
12
四楼展厅,通过迪斯科球、聚光灯、马赛克镜面和地面上的反光银膜,将不同比例和清晰度的镜面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反射效果。
13
艺术家消除了作品之间的分界线,将其转化为一种环境空间体验。
14
15
16
镜子的反射提高了观众对细节和周围事物的敏感度,阿姆莱德鼓励观众站在镜前与自己的思想以及环境进行对话。
17 三楼的展厅《虎丘公园》是一座想象中的公园,取名自美术馆的所在地虎丘路。
18
19
20 其置景刻意规避了中心位置的观看方式,把空间变成了一个沉思的场景,使“游客”可以从多个观景点探索空间,从而触发新的感受和联想。
22
二楼展厅。
23 阿姆莱德的画作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经常与其他物品(例如家具)一起呈现,旨在与其他媒介碰撞时能突出或对比它们的形式品质、纹理、颜色或象征意义。
24
25
27
28
29
30
32
33
西眺虎丘路上的建筑。
34 文会大楼对面是虎丘路27号琥珀大楼,始建于1937年,三层砖木结构,原是中央银行仓库大楼,现是贝浩登画廊。
35
37 中实大楼建于1929年,是原中国实业银行总部大楼。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