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的世界文化遗产巴德岗仍一片狼藉

标签:
巴德岗杜巴广场尼泊尔2015年地震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谷地文化 |
分类: 港澳台日韩印尼尼印 |

巴德岗,始建于公元389年。13世纪初,马拉王朝定都巴德岗后陆续修建了王宫、寺庙等建筑,因此成为尼泊尔的政治文化中心,直到18世纪,才结束它五百多年作为古都的历史。1934年的一场地震,毁了许多老建筑。上世纪70年代,德国人资助了“巴德岗发展计划”,对古城进行了修复与改造,还原了巴德岗的中世纪风貌。
巴德岗的核心景点为杜巴广场、陶巴迪广场和塔丘帕广场;红砖铺就的街道,精美的木雕门窗,古老的水井水槽,加上众多的寺庙、神殿和佛塔,构成了巴德岗独特的建筑风格。
▼
地震前的巴德岗杜巴广场。
▼ 上照中可见的建于17世纪的维特萨拉·杜尔迦女神庙,惨遭地震破坏。
▼
幸存的长达500年历史的马拉王朝王宫,其金门和55窗宫因精美的铜铸和木雕艺术而闻名,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
王宫的金门,又叫太阳门。王宫有军人站岗,但可入内参观。
▼ 此门里的内宫不能进入。
▼
▼
▼
▼
▼
▼
塔丘帕广场,也称达塔特拉亚广场,四周是中世纪的寺庙和房屋。它是巴德岗最早的中央广场,早在16世纪,巴德岗王宫就坐落在这里,是巴德岗最古老的地方。
▼
▼
▼
▼
▼
▼
路边摊出售的仿制古建筑上的孔雀窗木雕等纪念品。
▼
▼
▼
▼
▼
▼
这是巴德岗第二大广场陶巴迪广场上著名的尼亚塔波拉神庙,建于1702年,供奉的是印度教视为吉祥天女的希迪拉克希米女神。神庙高30米,是尼泊尔最高的印度教寺庙建筑。五层大屋檐的神庙坐落在五层台阶的基座上,高峻而平稳,在尼泊尔数次大地震中均奇迹般地未受到损伤。
▼ 神庙基座平台阶梯旁的雕像,从下往上依次是:金刚力士、大象、狮子、神鹰、希提拉克希米女神,每层雕像的神力都比下一层的大十倍。
▼
巴伊拉布纳神庙,17世纪初始建时为单层建筑,1934年大地震中遭破坏,重建后增至三层。
▼
▼
广场西面的尼亚塔波拉餐厅,它的前身是传统的宝塔式神庙,被地震毁坏重建后改成餐厅。
▼
杜巴广场上的帕斯帕提纳神庙,是一座正方形的寺庙,它两层屋顶间共28根檐柱上刻有性爱雕塑。
▼
据说印度教是一个提倡生殖崇拜的宗教,关于这些性爱雕像最常见的解释是,宗教本身强调性爱,认为那是一种接近于神的境界。
▼
杜巴广场上的大钟。
▼
▼
在街上行走,不时可见到形状各异的佛塔。
▼
▼
▼
▼
加德满都的老外街。
▼
▼
▼
加德满都沙尘飞扬,交警带口罩值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