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最大藏教寺院•菩萨顶-山西行之三

标签:
菩萨顶藏教寺院五台山罗睺寺 |
分类: 京津冀晋蒙陕甘宁辽吉黑 |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时称真容院。明永乐中重建,改名大文殊寺。清顺治年间由青教寺院改为黄教寺院。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先后13 次朝拜五台山,都曾住宿于寺中。寺院坐北朝南,分前、中、后三院,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僧舍等。寺院建筑为清代遗构,营造手法多参照皇宫,上覆黄色琉璃瓦,华丽辉煌。
菩萨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从显通寺看菩萨顶。
▼
从显通寺钟楼上俯瞰罗睺寺。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15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罗睺寺就是为纪念罗睺罗而建的。
▼
半山上的大圆照寺。
▼
▼
108级台阶下大照壁上的佛字,佛脚被香客摸成了黑色。
▼
去菩萨顶的第一道风景,就是天梯般的108级石阶。
▼
导游说,不要回头、不要数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烦恼踩在脚下了,如果回头或者数错了,就少丢掉一个烦恼或者又增加了一个烦恼。
▼
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的木牌楼。
▼
牌楼上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为康熙御笔,“峰”字少一横的讲究,听导游讲过,忘了。
▼
山门前石阶中间的斜面御路,雕有九龙吸水图案;石阶下左右各有一个藏式复钵式白塔,
▼
▼
▼
▼
▼
御碑院,内有两座乾隆御碑。
▼ 碑亭中的四棱御碑。乾隆御书的碑文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内容分别是乾隆1786年第五次和1792年第六次朝拜五台山时的感怀。
▼
▼
▼
大雄宝殿,是菩萨顶主体建筑。殿内佛坛供奉着三世佛,前面供奉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殿内塑像及陈设有浓郁的西藏文化风格。
▼
大雄宝殿院中的康熙、乾隆、嘉庆御制石碑。
▼
文殊殿,殿内正中供文殊菩萨,左为观音右为普贤菩萨。文殊殿院前石牌坊上五台圣境四字为康熙御笔。
▼
文殊殿前石阶处状若蜂窝,系过去常年滴水形成。原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的储水层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存于储水层内,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慢慢地从檐瓦滴下。1984年翻修时遭破坏,如今已不再滴水。
▼
菩萨顶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中台龙头之上,左为青龙山(即东台),右为白虎山(即西台),背靠北台叶斗峰。
▼
远处积雪的为五台山的最高峰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
▼
散布在山林中的寺庙。
▼
菩萨顶后院的大锅院,放置着两铜一铁三只大锅,最大的一口铜锅铸造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01年),另一口铜锅铸造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
▼
▼
大铜锅的口面直径2.04米,深1.15米,每年腊月初八用一次,向民间施舍粥食一天。
▼
后山门。
▼
后山门的平台上,是居高观赏五台山远景的好地方。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