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反思
(2014-04-12 14:05:30)圆柱与圆锥复习课教学反思
岔河中心小学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因此本节课的着眼点不能只停留在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上,应把它看作对立体图形进行复习的一部分。
本节复习课的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整理、拓展等实践活动,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并能迁移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关知识。了解对知识进行整理的几种方法。
(2)通过让学生对知道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能力。在练习、讨论、合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整理、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重点:掌握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特点与特征,并能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圆柱、圆锥表面积或体积的计算。
难点:通过对知识进行整理,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概括知识的能力。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根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以丰南教育局提出的模块教学思想为依托,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节复习课的模式为下面的三段五步教学模式:
一、梳理知识,建构体系
1、自主梳理,小组交流
2、展示汇报,补充完善
二、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3、创设情境,实际应用
4、当堂检测,反馈交流
三、课题研究,拓展提高
5、问题引领,课外延伸
(一)梳理知识,构建体系。
课前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课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并选出一份比较好的分工合作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这一过程既是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一个整体回顾,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与分析、综合、概括知识的能力,在小组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质疑的能力。
(二)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教师利用圆柱模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刚才整理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想像问题情境,自主提出问题,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复习应用所学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当学生提到可以把圆柱模型看成柱子或木凳去“刷”油漆的时候,教师进一步引导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有不同的刷法,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刷”拓宽学生思路,不仅可以想像出生活中的物体,还可以在头脑中对它进行加工,如有同学说可以把圆木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当学生提到“切”时,我顺势引导他们不同的切法进行探究,加上课件的演示,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当学生提到要将圆柱削成一个最大圆锥,让同学们讨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便于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课上使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挖”这种加工方法,做成木桶后求它的容积。看来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如果我们稍加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以前总是放不开手脚,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让学生提出问题,现在看来,我们的想法恰恰抹杀了学生的想像力,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即使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学生也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了。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本节课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学生对知识有了系统的整理后,再让学生在头脑中进行一次思维的整理,使学生在知识储备及思维上都做好了准备之后,再进行下面的环节——当堂星级检测。如果在知识归纳完之后直接进行做题检测,那么学生光有了知识,而不能做到灵活的地运用,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知从哪入手,这便失去了本节复习课的意义。
当堂检测采用星级式,一是便于操作,二是与教育局和学校的评价体系相接轨,最大的好处就在于用评价来激励学生,与小组评价相结合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竞争意识,这种竞争不只个人之间的竞争,还有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三)课题研究、拓展提高
这是学习了黑沿子小学的经验,课后布置一个小课题让学生动手、动脑,使本节课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和延伸。
这节课说是圆柱与圆锥的复习,实际上也是对小学六年立体图形部分复习的一个铺垫,我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还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本节课学到的整理方法对立体图形中剩余部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知识进行整理,补充完善知识网络图。
本节课以学生熟知的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导入,是想告诉学生学习和复习都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并让他们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最后,当学生在总结自己的收获时提到学过的知识要及时进行复习,我便随机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结束了本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虽然没有压堂,进展得也比较顺利,但是自我感觉练习量小了一点,因为在一班试讲时,练习题设计的比较多,一节课没有做完。
复习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才能达到高效,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我愿与大家一起在实践中磨炼,在摸索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