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屋里的那些往事

(2023-01-08 15:56:50)

  《老屋里的那些往事》

 

                  梅锦煊

 

有消息传来:儿时曾居住了多年老屋的房东吴师母,终因没能抵挡住新冠的侵袭,已于昨日不幸驾鹤西去。从闻听这个噩耗开始,房东吴师母的形象,便撇开了岁月的迷蒙,竟然渐渐地清晰起来,一幕一幕,连同那老屋,重又出现在眼前。原来,儿时的记忆是永远地留在心灵深处的,恐怕一辈子也抹不去了。

老屋在阊门外,走过渡僧桥,靠左侧进一条小巷,七转八拐,再经过一条窄窄的小弄,便到了门口。老屋紧靠山塘河、山塘街。老屋的东墙外,早先是一个高墩墩,不知是哪个年代堆起来的垒土,后来铲平了,建了个学校,叫杨安浜小学,后改名山塘中心小学二院,现在是山塘文旅公司所在地。

老屋很低调,门不宽,墙不高,但里面很进深,从南到北一列房子,前门在巷头,后门却到了巷尾,房子后来被拦腰截断,分成两部分,前面三进居住用,后门的几进办了个竹藤器社,当年用于发展里弄生产。

这个房产是吴家的,从记事起,就知道房东吴家是做茶叶生意的,店号叫吴馨记,生意做得蛮大,家产当然丰厚,是个大户人家,听母亲说,刚搬进来时看见,光吴家的蟋蟀盆这类物件,就摆满了一间小屋。

我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常熟小东门迁徙到苏州阊门外的,因为当时家父在上海卢湾区工商联供职,而上海到常熟的交通十分不便,于是,他们带着年幼的我,举家迁到苏州,租居了吴家第三进的房子,成为老屋的第一家房客。后来,房屋的产权变化了,吴家除了留下自家居住的房屋外,其余的房屋都成为了“直管公房”,因此,从房客、房东关系,就变成了邻居关系,但我们还常常把吴家看作老“房东”。

在这个老屋里,我度过了儿童时代、青少年时代。每天会顺着小巷,途径玉涵堂,跨越通贵桥,到山塘中心上学。直至80年代初,我才搬出了老屋,而父母直到故去,才真正离开老屋,这是两三年前的事。

老屋最鼎盛时期,大概有十多户人家居住。虽不及“七十二家房客”那般拥挤,却也是人丁兴旺,一个大院就如一个大家庭,虽然老房子住户间,因水电费、共用部位,也会引发一些矛盾,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没有更多的隔阂,彼此多有理解、互助和分享。

房东吴先生被称为吴馨记“小开”,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富二代”。但那个时代,经过“公私合营”、“对私改造”,在我的记忆里,就没感觉到“吴馨记”经营过。吴先生胖胖的,十分敦厚,是个好好先生,从来不和别人有过脸红,也从来没有房东财大气粗的那种自我感觉。后来政府给吴先生在电器厂安排了工作,发挥了他摆弄电器的擅长,再后来吴先生退休、养老,直到十多年前离世。

房东吴师母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颇有苏州女子的特质,温文尔雅,知书识理,持家理财,相夫教子,抚育两儿三女成人,也许是基因遗传的作用,两子俊气挺拔,三女也亭亭玉立。后来一子三女都陆续搬出了老屋,吴师母的晚年就与长子一家仍留在吴家老屋,直至去世。

我最后一次见到吴师母,大约是在前年,因她孙女请我写幅字,写好后,我便专程送到老屋托她转交,见吴师母依然清瘦硬朗,思维敏捷,谈吐得体。但去年我太太因故去老屋,见到吴师母时,却发现她静默端坐、低头不语,认知已出现障碍,已经不认识人了,所幸说起我,吴师母竟然还能叫出我的小名来。看来第一家房客,也许在她的记忆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细算起来,我家与吴家,从最初的房客、房东关系,到后来的睦邻关系,已经过了整整一甲子,断断续续,六十多个春夏秋冬,亲亲友友,也涉及到两三代人,恐怕这也是一种缘分吧。不论房东房客,也不管清贫富有,为人之道其实在于真诚坦诚。

房东吴师母走了,大概是老屋中老一辈长者中的最后一位了吧,可老屋依然健在,斑驳的山墙还竖立着,两口水井仍在涌着泉眼,到春暖天井隅角仍会花开,砖雕黛瓦虽沾满沧桑,仍尽责地为屋里的人,在阻挡着风雨。

李清照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老屋悼哀,景物依旧,人事已变,送别长者,悲从中来。

 

          (写于2023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