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走姑苏街巷,看名城变化,品古城魅力”研讨会上的发言

(2022-09-24 16:00:25)

“走姑苏街巷,看名城变化,品古城魅力”研讨        会上的发言

 

      梅锦煊

 

非常高兴,有机会来参加这个研讨会,谈两方面的想法建议:

一、对本次精品游线活动方案的印象

1、主题鲜明:通过走、看、品活动,达到广大干部群众,感受到建区十年来的新成就、新风采,感悟到古城保护的任重道远,从而激发起干部群众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建功立业,作出贡献,同时,为下一个十年起步。

希望这个主题贯穿于活动全过程,达到应有的效果,像以往的“双看”、“走基地,看变化”一样,成为一堂生动形象难忘的古城保护成果课、古城魅力展示课。

2、受众广泛:这个活动应当是建区十年庆祝活动中,群众性、参与度、宣传面,最为广泛的一个活动,因此,尽可能组织得精准一点、严密一点、效果明显一点。

3、设置合理:首先是走、看、品,三个步骤,是合适的、必须的。走是基础,看是条件,品才是关键。从感性到理性,品是关键,所以,后续围绕“品”还可做文章,比如,座谈、讨论、“走看品”作品比赛展示,系列活动,可以策划很多,等等。

其次,是设置的两条主线,是可行的,“重游姑苏繁华图”,以繁华图为蓝本,寻找节点,串成线路,繁华图长卷、散点、透视,画了一村(山前)、一镇(苏州)、一街(山塘),当然,现在是新繁华图了,要用现在的视角来选择:一条街、一个片、一条河、一个馆、一幢楼等等,构成一条线。

“家在古城”,顾名思义,更多的是穿街走巷,紧扣住古城百姓衣食住行、就业执业、文化娱乐、学习休闲、包括养老等要素,来寻找合适看点。比如,去年通过“净美街巷,百日奋战”活动,确实改变了许多街巷的面貌,比如,中街路地区,有几条街巷整治得不错,文化挖掘也很好,还有“中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得不错,社区书房很有靓色,值得作为重点。

如何设置线路?可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先确定一到几个紧扣主题的节点,再用就近选择的办法,来选择街巷和片区。

二、对搞好精品游线活动的几点建议

1、科学布线:线路的设置,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方面,重游繁华图和家在古城,是两条公共线路,或者说是两大方向,两条渠道,适合绝大多数受众,而从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看,可以设置一些主题线路、专题线路。

充分运用姑苏独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开开辟精品线路。

比如,为教学人群,可以设置比较励志的崇教之线,孔庙、府学、三元坊、状元博物馆等,可作为主体节点。还可以组织博物馆游学之线,崇文之线。(非遗馆、大运河文化展示馆)

比如、为党政干部,可以设置“红色之线”(景仰之线)南社纪念馆、铁岭关、五卅路、百乐中学旧址、况钟祠,等,都可以作为备选节点。

比如,可以设置“古道之线”,“水巷之线”,主要通过坐船的方式,感受大运河文化姑苏段,甚至开设“古道夜游之线”。

比如,还可以开设“寻根之线”,寻江南文化、吴地文化之根,在泰伯、泰伯庙,寻古城之根,可以寻访伍子胥、规划馆,寻洪武赶散之根,可以到阊门寻根纪念地。

比如,可以开设“红楼之线”,红楼梦是江南文化中最伟大的作品。写了江宁、苏州、杭州三大江南织造府的人和事,苏州李家半红楼,苏州留下了许多红楼中撰写的人物、事物,整合起来,可以打造一条真正属于精品的线路。红楼三女子,大观园借鉴了拙政园构建,工艺品中折扇团扇(平江路扇莊),刺绣中的璎珞,评弹昆曲(宝玉夜探),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唐寅文化园复制),红楼宴(织造府宴),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建好这条高端精品线。

2、讲好故事:本次活动要取得好的效果,重要的环节是要讲解好,要讲好相应的故事。走,往往会走马观花,看,往往会一掠而过,而能否品出古城魅力来,讲解是关键。

怎么来讲好?

第一,是吃透本次活动的宗旨,它不是一次普通的旅游,也不是一次休闲的放松,而是有一定任务的。

第二,故事尽可能要放在建区10年、保护40年这个背景中来讲,才能使观众感受建区以来的成果。

第三,古为今用,要用当代的价值观和现代审美观,来讲好故事,不能单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

3、安排周密:本次活动虽然与一般的旅游不同,但性质上讲,仍然属于旅游的范畴,因此,六大要素,除了“住”以外,其余五方面,恐怕都应当兼顾到,考虑好,比如,途中,是品尝姑苏小吃、苏派面点,还是苏帮菜肴?比如,能不能有一点具有独特纪念意义的小礼品?比如,能不能在一些节点上,安排一些互动的项目?等等,都需考虑周密。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

 

     20226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