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京西潭柘寺,二乔玉兰开

标签:
潭柘寺古刹佛教寺庙岫云寺门头沟 |
分类: 北京原风景 |
2、路牌
3、古寺背倚宝珠峰
4、山门外木牌楼前有一对石狮,雄壮威武。
5、牌楼前有古松二株,枝叶相互搭拢,尤如绿色天棚。这棵是卧龙松。
6、山门外3楼4柱的木牌楼,正面书“翠嶂丹泉”,背面书“香林净土”。
7、过牌楼是单孔石拱桥,名“怀远桥”,过桥即是山门。
8、山门匾额
9、穿过山门即到天王殿
10、天王殿殿中供弥勒像,背面供韦驮像,两侧塑高约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殿前两侧为钟鼓楼。
11、天王殿后是大雄宝殿。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硕大的佛祖塑像,神态庄严,后有背光,背光上雕饰有大鹏金翅鸟、龙女、狮、象、羊、火焰纹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像,均为清代遗物。
12、上檐额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大雄宝殿”。
13、下檐额为乾隆御笔“福海珠轮”。
14、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鸱吻是作为镇物出现的,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属水,克火,故而置于屋脊以镇免火灾。据说,康熙皇帝初来潭柘寺时,看见鸱吻跃跃欲动,大有破空飞走之势,于是命人打造金链将它锁住,并插一剑,今鸱吻上“镀金剑光吻带”就是康熙所赐。
15、祈福
16、大雄宝殿后为斋堂院,是和尚们吃饭的地方,堂后有三圣殿,但此二殿均已折除。只剩两株婆罗树和两株被乾隆御封为“帝王树”的银杏树,树体高大,均为国家一级保护。
17、潭柘寺名木古树众多,最著名的千年银杏树、千年婆罗树、千年柏、二乔玉兰等。七叶树即婆罗树。
18、中轴线终点是一座楼阁式的建筑,名毗卢阁,高二层,木结构。站在毗卢阁上纵目远眺,寺庙及远山尽收眼底。
19、毗卢阁前,两株玉兰初开,这即是“二乔玉兰”,是玉兰家族中的“花魁”。这两株“二乔玉兰”植于明代,已有400多年的树龄。这种玉兰每朵花有九枚花瓣,分三层排列,外轮三枚较短,呈紫红色,其余的六枚花瓣外面带紫色,里面却是白色,十分娇艳,故而人们以“二乔”相誉。二乔玉兰花朵硕大,每年四月花开时节,一树锦绣,馨香满园。据称,这种双色的二乔玉兰极为罕见,在北京地区只有颐和园还有一株。
22、二乔
23、二乔
24、在二乔玉兰的旁边,一株白丁香开的正艳。
25、二乔
26、丁香
27、二乔
29、
31、寺内鸽子很多,而且毫不怕人,大殿内飞入飞出,殿内以及屋檐下都是它们的栖息地
33、
34、在毗卢阁东侧,有一座高大的白塔,俗称舍利塔,然而这座白塔根本不是舍利塔,而是“金刚延寿塔 ”,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的。这座金刚延寿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越靖王朱瞻墉意在借助佛的力量,为皇太后祈福和延寿。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塔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须弥座,长宽各5丈,须弥座上有3道环形的金刚带。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13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的“十三天”,塔刹的顶端为日、月、星饰物,全塔通高5丈有余。
36、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13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的“十三天”,塔刹的顶端为日、月、星饰物。
37、戒坛
39、观音殿是全寺最高处,上有乾隆手书莲界慈航,内供观世音菩萨,敛目合什,隽秀端庄。
45、高处俯瞰
46、石鱼:潭柘寺观音殿西侧有龙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鱼,长1.7米、重150公斤,看似铜,实为石,击之可发五音,传说是南海龙宫之宝,龙王送给玉帝。后来人间大旱,玉帝送给潭柘寺消灾。一夜大风雨时,石鱼从天而降,掉在院中。据说石鱼身上13个部位代表13个省,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部位便可降雨。
47、宝锅: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关于这两口锅,还有“泼砂不漏米”之说,原来,锅底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的不断搅动,砂石会沉入锅底的凹陷处。
48、灶口
49、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