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堂-北京最古老的教堂

标签:
宣武门天主堂南堂利玛窦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前门西大街 |
分类: 北京原风景 |
2、利玛窦塑像
1650年(清顺治七年),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此碑现今仍留在圣堂两侧)。顺治帝御笔亲书“钦崇天道”匾额,1657年(顺治十四年)又御笔亲书“通玄佳境”(后人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改“玄”为“微”,而成“通微佳境”)门额和御制天主堂碑铭,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顺治帝在1656-1657两年之间,曾24次到南堂微服私访,并与汤若望促膝谈心,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
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康熙帝两次亲临南堂看望南怀仁神父,为南堂御笔“万有真元”匾额和“敬天”匾额,命悬挂于南堂内。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1703年,康熙皇帝御赐银十万两,重新修建。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南堂不幸毁于火灾,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全部被烧毁。乾隆帝赐银一万两,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雍正八年,北京地震,死伤约十万人,南北二堂遭受损失。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1775年遭火灾,后乾隆帝又赐银万两,重新修复。南堂失火,所有康熙书之“万有真元”匾额及对联,都被火毁。高慎思、安国宁两位神父上书引咎。乾隆帝赐银一万两,饬令将天主堂照康熙例重建。所有匾额和对联又都由乾隆帝亲笔御题,完全恢复旧观。(不过,他把“万有真元”改写为“万有真原”了。)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南堂被关闭。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八日,道光皇帝才废除了对天主教的禁令。
道光二十六年,南堂被归还。1860年重修南堂,并由北京孟主教重开南堂。
1900年6月14日又遭火焚。1904年重新修造大堂及其附属房屋,即现在南堂。现仅存两块石碑记载着1650年的建堂历史。
1979年12月21日,傅铁山主教在宣武门南堂荣受牧职,成为南堂最早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在傅主教领导下,北京教区走上健康发展的坦途。宣武门南堂成为北京教区的中心,承担了重要的角色。现在是主教府、教区、市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所在地。“一区两会”的许多重要工作机构也设在这里。
南堂堂区目前有教友五千余人。平日三台弥撒,主日四台弥撒,主日上午十时是为北京的外交使馆人员、外国商人、在京留学生和来京旅游者开设的英文弥撒。
南堂堂区为中外信徒举办各种宗教圣事及活动。如:洗礼、婚配、追思等,组织慕道班、圣经分享班、爱心小组、临终牧灵关怀等五十个团体。近三年来也为教外朋友在教堂内举行结婚祝福礼。
3、左侧门进入
4、